|
创新强镇 创业富民 |
昌邑饮马镇党委注重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
|
近来,昌邑市饮马镇党委围绕工作大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给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勇担当、干事创业显本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旗帜。 三联四谈五提升,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强化基层党建工作,饮马镇党委工作棋高一着。围绕提高党员干部服务能力建设,饮马镇在党委书记上党课、各村制定两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了“三联四谈五提升”活动——加强社区干部、村干部、党员及一般农户的“三”层联系,每季度开展由党政主要领导带头的“四”谈心,为服务群众着力开展的“五”提升,实现征求民意、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常态化。 “三联”即社区干部联系村“两委”干部、村“两委”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一般农户,实现对农户联系的全覆盖,及时将养老、医疗、保险、低保、救助等政策规定及开展情况悉数告知群众,并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做到了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了处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动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四谈”即每季度党政主要领导与村支部书记谈一次话、党委副书记与社区党总支书记谈一次话、组织委员与村支部委员谈一次话、社区干部与党员谈一次话,通过谈话,及时深入了解村情民情,及时掌握村干部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对存在问题的干部敲敲钟、上上弦,做好引导工作,杜绝问题干部的产生。通过谈话,实现了党政主要领导与党员的间接联系,方便党委及时了解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所思所盼,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五提升”即着力提升基层干部政治素质水平、为群众办实事能力、维护稳定能力、带头致富能力和群众满意度。通过定期走访、座谈,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指导群众增收致富,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实时掌握思想动态,维护村庄稳定大局。“五提升”工作法,使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开展“三联四谈五提升”活动,饮马镇党委达到了各级联系全覆盖,做到了“谈明、谈透、谈全”,真正实现了问计于民,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权力观”,树立了全意全意为人民的“服务观”,正确处理好了“责任与权利”、“官与管”的关系,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能力,“妥善处理好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支持和拥护”,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全国重点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将交通排在首位,不让发展卡在路上 去年下半年以来,昌邑市迎来宝通东街东延工程、济青高铁新建工程、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等重大工程,今年又启动了堤顶路建设。这四大工程在饮马交汇,总里程30公里,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2300余亩,拆除各类建筑256处,2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企业农户130余户,移伐各类树木11万株,迁移各类管线50余公里。全镇22个村涉及其中,并且重复经过的村庄比较多,所调土地有基本农田,有猪棚鸡舍,还有厂房、住宅,涉及的村多、农户多,有的村同时承担着两项甚至三项工程,工作量非常大。 饮马镇把2016年定为“饮马镇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年”,一切工作为之让路,从资金、资源、环境以及力量调配等方面全力保障,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能负重,争先进、创一流。 为确保地面清表工作顺利,镇主要领导带队,放弃节假日、周末休息时间,全天靠在村里,随时解答涉地户的疑问。党员干部组成的工作人员,进家入户拉家常、讲道理,“跑断腿、磨破嘴”不厌其烦,深入细致地做涉地户的思想工作,拉近与他们的感情,最终取得了涉地户的支持与配合,所有的民事工作全部完成,保证了路面施工的正常进行。 山阴村是一个拥有1700余人口的村庄,按照规划,宝通东街东延工程经过该村,需要拆除建筑106处,调整土地260亩,清除部分养殖设施,移伐树木10000多棵。前期,地面清表工作顺利推进,只用半个多月时间就实现了任务过半。还有少部分村民,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对民事清表工作抱有抗拒心理,阻碍了工作推进。尽管工作组十几次上门做工作,但是村民还是坚持不肯拆迁。部分持有观望态度的村民,看到有人不搬迁,也表示要等等看看。面对剩下的“硬骨头”,镇党委书记曲伟亲自带领工作组驻扎山阴村,协调各方,调度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剩余村民心悦诚服地按照既定补偿标准进行清理,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在济青高铁征地拆迁工作中,面对辖区内住宅及企业拆迁量大的实际困难,工作组成员不等不靠,加强与济青高铁建设项目部密切沟通与交流,选配精兵强将,明确目标责任,分工包村落实,创造了“智慧拆迁、和谐拆迁”的新思路。一家毛巾厂对补偿标准有异议,不同意拆除。为了尽快推进工作,镇长闫胜平前后上门30多次,向企业负责人耐心讲解政策,阐明政府意见,真心劝说,以理服人,最终劝服企业同意拆迁。 常家屯村 党员和村民代表争做楷模 “亮明身份,争做表率”,“民事民定,发扬民主”,“互帮互助,共同致富”,这是饮马镇常家屯村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针对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开会研究、创新实践得出的村级管理的先进经验。 亮明身份,争做表率。“做新农村建设的楷模——我是共产党员一切工作向我看齐”、“做乡村文明的典范——村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村民”,9月1日,记者走进饮马镇常家屯,村务公开栏上的两行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大字下面分别是党员和村民代表的照片和联系户名单。村“两委”换届后,饮马镇党委以全镇农村党员集中亮身份为契机,常家屯村30名村民代表也全部亮出身份,让党员和村民代表从人群中站出来,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的身份意识,牢记使命,敢为人先,接受群众监督,激励广大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基层发展做出贡献。 发扬民主,民事民定。创新推行“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定事”的工作办法。民主提事,重点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根据村民户数,按照居住区域就近的原则,确定每名党员、村干部联系群众6—8户,覆盖全体村民。民主议事,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村干部和党员参加的会议,对通过联系群众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集中汇总,做好记录。根据征集意见、建议的多少和轻重缓急进行讨论商议,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解决时间和办法,讨论通过后入户传达到所联系农户。民主定事,按照“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无记名投票决议”步骤,召开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或村民大会,对经过村干部和党员商议初步确定的涉及村级公益事业、土地流转、资金使用管理等重大事项全部纳入票决范围,让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或者全体村民最终投票决定。 互帮互助,共同致富。每年春节前,常家屯村都会通过党员和村民代表向联系户发放一张A4纸,让村民写下对村“两委”工作的意见建议及个人困难问题,交由村“两委”认真梳理汇总,形成电子台账,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时,鼓励参会人员积极建言献策,吸取合理建议,研究制定解决策略,切实解决群众遇到的突出问题。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群众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向群众提供就业、致富门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党员和村民代表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的同时,成了联系村民和村“两委”的纽带,通过征求民意和走访活动畅通渠道,将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极大地融洽了干群关系。 张家屯村 “两委”带头,后进村变示范村 饮马镇张家屯村,全村1083口人,310户,2015年以前是一个脏、乱、差、管理混乱的后进村,干群关系紧张,老百姓对村“两委”失去信心,村级事务难以开展。自2014年12月,经过选举,村民刘修奎成为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张家屯村从村“两委”班子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发展经济入手,利用一年的时间,村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模范村、示范村。 理顺关系,组建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刘修奎主持工作后,他积极发挥“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群众代表的作用。同时,又理顺了“两委”工作职责,建立完善了联席会议、承诺践诺、述职评议等制度措施,保证“两委”责任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 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首先从治理村庄脏、乱、差开始,“两委”班子成员带头清理房前屋后,经多方协调,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拆除乱搭乱建房屋32间,打通村内南北东西5条街道,将村内大大小小36条街巷全部整平,用沥青砂石进行铺垫;他带头捐款,将村内新打通的长达2200多米的三条主街道进行了硬化,两侧高标准修砌排水沟、管涵;将村内几处争议地带,收归集体,打造了三处健身广场,进行硬化并安装健身器材;将村庄内、周边进行了绿化,栽植北美海棠1500余棵,打造成了春有花、冬有果,四季有风景的美丽新农村。同时争取上级部门进行自来水全面改造,让全村群众吃上了放心水。 拓宽渠道,积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张家屯村还将村内1700多亩土地重新丈量,村民多占的土地全部收归集体所有,重新叫行承包,清理债权债务,盘活资产,壮大集体经济。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张家屯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通讯员 张其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