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燕(左一)给姥姥和妈妈看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
|

|
|
安丘曹燕被东北大学录取,还有三天报到却只凑了2000元学费 安丘市柘山镇郭家秋峪村的郭德花,一边照料着患病的母亲和智力有缺陷的哥哥,还要照望着独居的叔叔。靠着她和聋哑丈夫外出务工,勉强维持着整个家庭。今年,大女儿曹燕被东北大学录取,9月10日就要开学了,郭德花却只凑了2000元学费。9月6日,市文明办、潍坊晚报携手潍坊爱心义工、潍坊北海双语学校等单位举办的助学圆梦活动来到曹燕家。
家里陈设简陋 曹燕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她的爸爸是聋哑人,患病的姥姥、智力有缺陷的舅舅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一直独居的舅老爷也由他们照顾。靠着父亲拔鸭毛、母亲在服装厂打工赚钱,艰难维持着这个家。 记者来到曹燕家时,她刚结束潍坊市区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回到家,收拾东西准备开学。曹燕瘦瘦高高的个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干净利落。 院子里,几只山羊正在吃草,北屋门口旁,曹燕的姥姥热情地招呼记者进门。老人因为患病行动不便,借着板凳的支撑才能在屋里挪动。近几年,村民们陆续盖起了新房,曹燕一家还住在几十年前盖的土坯房里。屋里还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陈设,一进门是客厅兼厨房,墙角一个火炉上有一口大锅,灶沿上放着锅、盆子等,墙面已经被熏黑。东间里的柜子油漆斑驳,一台小小的电视是孩子们的最爱。 暑期打工挣学费 让郭德花欣慰的是,两个女儿的学习都不用她操心。大女儿刚被东北大学录取,小女儿曹欣读四年级,成绩一直是班里前几名。 对于家里经济的窘迫,懂事的曹燕看在眼里,每个月生活费只花100多元钱。“我一天饭费几块钱就够了。”曹燕说,高考结束后,她找了一份在潍坊市区当培训助教的工作,一个月下来挣了1000多元钱。 虽然曹燕考取了大学,即将离开家,父亲却一直没回来过。曹燕的父亲是一名聋哑人,为了补贴家用,他跟着老乡四处打工,但工资并不多。如今,他在潍坊市区一家食品厂拔鸭毛,家人没法通过电话联系他,曹燕打工期间也没能跟父亲见上面。 “他知道我考上大学了,很高兴。”曹燕说,老乡把消息告诉了父亲,他一直想回来却没有机会。 还有4000元没着落 在潍坊打工期间,曹燕买好了去上大学的火车票,准备一个人去报到。“我用录取通知书能买打折票,花了340多块钱,如果我妈去送我就不能优惠,一来一回光火车票就得花900块钱。”为了省下这笔费用,曹燕想独自去学校,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曹燕的老师听说后不放心,帮她介绍了自己在东北大学的一个学生,帮助曹燕到学校报到。 45岁的郭德花是个爽快人,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家里还有5亩地,忙完农活,她匆匆返回安丘市区打工,每个月少则千余元,多则两千余元,夫妻俩打工勉强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活。母亲常年打针吃药,两个女儿需要上学,家里非但没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 曹燕大学一年的学费和书本费是6000多元,9月10日是学校报到的日子,郭德花只凑了2000元钱。说到这里,一直微笑的郭德花表情变得沉重起来。“有多少先给孩子凑多少吧。”郭德花无奈地说,女儿已经联系了大学里一个勤工助学岗位,想靠自己来减轻家里的负担。 如果有爱心市民或企业愿资助曹燕,可以拨打本报电话8196199咨询。曹燕建设银行账号:*******************。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东杰 周晓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