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心灵憩园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桃李不言
 
标题导航
抱朴斋杂感两则
采一缕月光
香香暖暖教师节
月亮赏我以盛筵
2016年09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香暖暖教师节



最是长情
  □米丽宏
  师范毕业那年,我十九岁。飘着长发,穿着连衣裙,背着简单的行李和一兜子书,仙气十足地来到一所山村中学任教。
  我四下里看看:教室,是石头房,敦实古旧;窗是木框,嵌的倒是玻璃;花圃里,全是泼辣的野菊;学校西侧,紧倚一座小山坡,时有牛羊和下田的人,从头顶上的山间小道经过。
  我没觉出有什么异样,因为,我就是从这样山野味十足的学校走出去的呢。
  身在山村学校,交通不便,生活单调,但另一方面,也心境沉静,往往读倦了书,推窗一座青山扑来,正蔼然相对;或者,步出校门,一垄一畦的庄稼地旁边,有牛羊们甩着尾巴,慢悠悠走过,像极了中世纪的田园图画。
  而我的校园生活,也总点缀着一些颇耐回味的小情节:早晨打开门,石头窗台上,赫然一个黄绿花纹的大南瓜,谁放这儿的呢?山风吹过,不泄露一点秘密。放学了,一个学生的娘,用葫芦瓢端来了十几个柴鸡蛋,说是让我做汤喝。不小心感冒了,嗓音沙哑,学生在上学路上,采来一捧青枝绿叶的板蓝根,放在讲台上;还有一个女孩儿总是惦记着往我窗台的酒瓶子里插野花。周末,我还跟着亦教亦农的老教师,去地里,帮他刨花生、点豆子。
  那段记忆,总是暖融融的有声有色;还有香香浓浓的炒花生味儿。
  那时,物质贫乏,没什么好吃的零嘴儿。村子里,招待客人最好的东西,就是炒花生。秋季大忙,村人们将一样一样的粮食收回来,晾晒好,入了囤,装了瓮,场光地净,农事暂歇。这就把生活的主题,转移到孩子的学业上。尊师重教,在这个村子里,不是号召,是天性里生长的一种淳朴意识。
  隔三差五,有家长到学校里来,邀请老师到家里去坐坐,吃顿饺子,吃炒花生,喝茶。
  都是新收获的花生,拌了白沙,在大铁锅里翻炒。一进家门,馥郁香味扑面而来,主妇正在厨下,“嗑锵嗑锵”地挥铲翻炒。高手们将火候掌握得恰恰好,花生熟透,外皮仍白白净净。也有的人家,手笨,花生炒黑了,端上来,自嘲道:“唉,心不诚啊,花生都炒不好,对不起老师们哪!”
  宾主边嗑花生边谈话,几杯淡茶在桌上水雾袅袅。花生剥开,香味扑鼻;话题打开,也很快入了主题。孩子在学校里怎样,在家里怎样,以前是如何如何的,接下来,咱们该如何如何。你说说,我说说,一个晚上的时光,闲闲散散地,就弥散在花生的香气和灯光的黄晕之中了。
  孩子下晚自习回来,花生宴还没散。这谈话长得像马拉松。孩子听见熟悉的说话声,一时不太适应,探头探脑,犹犹豫豫踅进来。在座的人,一起拿了目光去看他。孩子搔搔后脑勺,躲到一个灯光照不到的角落。老师招呼吃花生,也不出来。平时的淘气蛋儿,此时腼腆若女孩。
  昏黄灯光笼罩的花生宴上,有多少家校联手的教育方案,就在粗朴的小木桌上,一拍即合了。
  而9月10日这个对于教师来说很特殊的日子,乡上、村里,也有自己独特的表示。傍晚,几个干部,背着一袋炒花生来到学校。校长召集大家围坐一处,吃花生,喝茶。这是很特别的聚会。一个话题扯起来,乡里干部讲,校长讲,教师也插进来争论。你一言我一语,风生水起。炒花生的香味,在会议室里弥漫。
  吃完花生,意犹未尽。校长挽留干部们跟十余个教师,一块儿包饺子、吃饺子。花生的香,饺子的腾腾热汽,氤氲在记忆里,久久不退。这常常使我产生一个错觉,所谓的教师节,是香的,热的,充满浓浓人情味的那么一场花生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