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陈介祺归里三十年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03版
速度潍坊·关注

第04版
速度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陈家拓片独具特色
2016年09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家拓片独具特色
  陈介祺的蝉翼拓。



  拓片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能再现器物上的文字或图形的工艺品。潍县传世最早的拓本是《化度寺塔铭》和《柳公权书金刚经》。
陈介祺制拓技艺精湛,独创蝉翼拓
  传拓是我国独有的一套能再现器物上的文字或图形的工艺技法,是以宣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器物或木板雕刻上,将古老的碑碣、石刻、青铜器、玉器、陶器、木器以及古钱币上的文字图案用墨打印在纸上,所形成的纸本或纸片,即通常所说的拓本或拓片,其作品保真传神,不失原作风采。
  潍县的传拓艺术历史悠久,以其技艺精湛,风格别致而久负盛名。远在元、明时期传拓艺术就已在潍流传,清中叶随着“朴学”的提倡,青铜器铭文释读盛行,传拓技艺业兴旺发达起来。
  潍县为历史文化古城,历代文人雅士辈出,而嗜古物、富收藏者得到文物后,既要与文人共欣赏、析疑义,又要考证、著述流传后世,在那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拓片(本)是专家们互相交流、考释研究的主要方式,拓片(本)对古文字研究、青铜彝器和陶类器物的考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介祺远见卓识,认为“古器出世,即有终毁之期,不可不早传其文字。”为此他聘用了几十名工匠在家制作拓片。
  陈介祺本人就是拓印技术的行家高手。他好收藏古物,又长于墨拓,对潍县拓片艺术影响极大。拓片由于拓法及用色不同,分为朱拓、墨拓和青绿拓三种。先把被拓制的原件洗净拭干,敷以绵性纸张,然后喷雾滋润,用沙锤微加拍压,使纸与物纹匀称相符,再用墨锤或彩锤反复轻拍,使色泽均匀如一,干后揭下即成。在传统的乌金拓的工艺上,陈介祺又创新蝉翼拓,以很薄的纸,用淡墨轻轻拓印,看上去犹如淡云笼月。整个工艺过程要求精巧、细致、轻盈、洁净。这种薄如蝉翼的纸,当时在潍县是买不到的,陈介祺专门派人到安徽定制。

陈家拓片工艺受青睐,从业者渐多
  关于拓片工艺的要求,陈介祺在《传古别录》《陈簠斋笔记》中,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由于陈介祺对拓片技艺的孜孜追求,使陈家的传拓工艺到了“椎拓款识,精妙绝伦,为向来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其立体拓法(即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上拓印),被誉为“天下第一拓”。后来,他又创“擦拓法”,陈家拓片的名声流传开来,求购的人越来越多了。为满足群众的需求,陈家开始批量拓印拓片出售。陈介祺根据各种拓片字数的多少,工艺的繁简,规定出了拓片价目:二十字以上的拓片每拓五钱;二十字以下的拓片,每拓二钱;古兵拓本,每拓三钱。另外,对外地订购的拓片,则一律装箱后“交永祥号妥寄”。
  陈家拓片生意的兴隆,启发了潍县百姓,工匠学习陈家拓片工艺,拓印拓片出售的人也渐多起来。所谓“自潍有陈氏,青齐琬琰,尽出人间,不啻以诗礼发家。其鉴别之审,装池之雅,纸墨毡蜡之精,无美不臻,乡里皆传其衣钵”。一时间,传拓从业者多了起来。至此,潍县拓片在国内已处于遥遥领先的绝对地位。
  陈介祺对传拓技艺的开拓矢志不渝,孜孜追求。他对画稿上反映器物光点高低的黑白反差处理仍不满足。开始他以传统中国水墨画技法中墨的浓淡来处理反差的强弱,制版后要以套拓法进行传拓,这样不仅制版工作量大,且要求拓工的技术高。他反复试验后进行了着墨点的疏密方法,即反映明的地方墨点放稀,反映暗的地方则墨点加密的方法,来处理反差的强弱,解决了在套拓中难以处理的浓淡过度的难点,制版后一次传拓成功。
  这种处理方法在传拓上可以说史无前例。

泥封陶制品易损 再创画拓和形拓
  陈介祺在继承传统墨拓技艺的基础上,不墨守陈规,大胆开拓,又创新了“画拓”和“形拓”这两个独有的门类。随着拓印次数的增多,所拓器物,尤其是封泥和陶制品的损伤日渐明显,于是陈介祺着手对封泥和陶制品作“画拓”的尝试。“画拓”即对照拓片,用笔绘制的作品。其开始笔痕较明显,经多次探索实践,逐渐由“粗工点笔”发展到“细工点笔”,作品有了传拓的观感。陈介祺对画拓要求极严,要求瓦当面上与图文无关,夹杂在传拓品上呈现的深色着墨点和破残痕迹也要一并剔出,画拓在接近完成时还要以淡墨(色)烘染,使其呈现“拓晕”,忠于原作不作丝毫改动。“形拓”是拓出来的器物形状富有立体效果,能看出器物的形状、纹饰、大小,就像器物的立体画一样。清同治年间,照相术传入中国,陈介祺的表弟谭雨帆懂照相,受其影响,陈大胆提出“作图用洋照”的构思。陈介祺认识到利用照片勾摩(用油素纸敷在照片上勾摩后,再锓刻于木板上),不仅能再现一些不易捶拓的器形与铭文,而且能保持大小缩放的真实性。他命族弟陈子振以此法制作的盂鼎形拓画稿,再配上铭文画拓后,装帧立轴“可谓大观”。在作毛公鼎形拓画稿时,仅能依照实物,参照盂鼎照片来作,其难度可见之大。鼎的形拓画稿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是陈氏所作此鼎形拓的特色。
  陈介祺的传拓技艺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为全国金石学家推崇。褚德彝称陈介祺的传拓“精妙绝伦,为向来所未有”;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潍县陈簠斋前辈拓法为古今第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