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潍坊画家阎涛把家乡文化和童年经历融入笔端 近日,一篇“浞水逸人漫画童年”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浞水逸人”笔下的漫画人物表情生动、动作流畅,且兼融国画意境。他还为每幅画作配上打油诗或潍坊话的旁白,很是有趣,这让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9月27日,记者联系到了“浞水逸人”阎涛。“现在越来越多民俗的东西被遗忘,我想用我的画笔把这些乡土的、民俗的、有特殊回忆的东西记录下来,给时代、给家乡、给后人留下一点资料。”阎涛说。 从小在墙上作画 阎涛是个“70后”,他的童年是在浞河水畔度过的,因此自称“浞水逸人”。阎涛现为潍坊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同志画社理事、潍坊核雕协会理事。 “我们小时候玩的花样很多,集邮、弹蛋儿、扇宝、扛拐等我都很在行,尤其喜欢乱涂乱画。那时各家的墙都是几年才粉刷一次的土墙,别人家都怕弄脏不让碰,而我爸妈任由我拿铅笔在上面画画,因此看过的电影、小人书上的故事都被我搬上了墙。”阎涛说,他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里,或许正是这种“纵容”给他种下了绘画的种子。 小学到高中,再到电校,同学、老师都是阎涛笔下的主角。随手速写的习惯成就了他对人物特点的快速把握和高度提炼的能力,也为他以后的漫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画家时振华先生曾开玩笑说阎涛的画纯属“野路子”。“倘若是受正规学院教育,反而会束缚了他的思想,压制了他信马由缰的画风。”时振华说。 一次偶然机会,阎涛有幸结识了张维平、潘保昌两位先生。此后,两位老师在绘画的用色、用笔等多个方面都给予阎涛指导,使他受益良多,其带有漫画风格的个人创作也开始初具面貌。成长路上,阎涛遇到了好几位恩师,是他们的鼓励和培养,激励着他前行。阎涛一直对几位恩师充满感激。 和乐火烧都入画 2013年,百年艺术社团潍坊同志画社恢复成立,阎涛被吸收为社员,得到了画社时振华、刘伟、孙建希等名家的悉心指导,画艺大进。2015年12月19日,由该画社主办的阎涛个人画展《浞水逸人画展》在郭味蕖美术馆举行,其潍县民俗风情系列故事等作品备受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6年,阎涛的绘画重点落到童年时光系列创作中,他把自己儿时的经历、游戏、趣闻,乃至惹的祸都悉数收入到画作中。“我坚持每天画一幅画,这是我与圈内朋友的默契约定。”由于灵感都来源于儿时的亲身经历,他的每一幅画构思和落笔都很迅速。《那些年,那些事》系列作品一经推出,立刻引爆朋友圈。其洗炼的漫画风格,配以潍坊话的旁白,一股强烈的怀旧风使得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儿时的影子。与此同时,阎涛画中的童年伙伴“向前”“兰芬”“大抱鸡”也跟着火了起来。 “潍坊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更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它给了我大量的艺术创作素材。”《潍坊和乐》《肉火烧》《朝天锅》三大潍坊名吃都成了阎涛民俗风情漫画系列作品。《南关丁一窝蜂》《鱼店谭不是玩》《西关高一把刀》《下河李惹不起》等姓氏传说也被他绘成故事长卷。 为家乡留点资料 阎涛尊师好友,暇余好古,瓷杂书画无不涉猎,见解独特,颇有眼力,尤其喜欢听潍坊的名人掌故、传说故事,对潍坊地方文史兴趣很深,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潍坊地方文史资料和乡贤墨迹的收藏研究;他还关注研究潍坊本土工艺,尤喜潍坊核雕,亦能捉刀雕刻,对老一辈名家核雕收藏搜集不遗余力,先后出版了《潍坊核雕》、《北海人漫》等专著。 谈到下一步的创作计划,阎涛说:“潍坊可画的东西太多了,把家乡传统文化一幅幅画下来是我最大的心愿。”阎涛感慨地说,“潍坊三大了不滴”“潍阳八景今昔”都在他的创作计划中。 阎涛说,改革开放30多年了,故乡潍坊的山在变、水在变,人文也在变。受时代变迁的影响,现在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很多民俗的东西、民族的东西,都慢慢地被时代所遗忘,我们小时候的所见所闻都成了回忆。看着这么多东西被丢掉,我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画笔,把这些乡土的、民俗的、让我记忆深刻的、我们曾经历过的、有特殊回忆的东西记录下来,给时代、给家乡、给自己、给后人留下一些影像资料。”阎涛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叶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