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FP供图 |
|

|
|
京沪发布征求意见稿,均要求本地人本地车 继国庆期间近20个城市先后出台楼市限购政策后,10月8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关部门发布网约车细则征求意见稿,对网约车车辆细节、驾驶员资格等作出规范。 三大门槛,做特大城市网约车不容易 从目前出台的征求意见稿来看,在“公交优先”和治理拥堵等“城市病”的考虑之下,特大城市对网约车的“门槛”仍然较高。 第一道门槛是针对车辆。北京规定,网约车不仅需要北京车牌,5座三厢小客车排量不小于2.0L或1.8T,7座乘用车排量不小于2.0L,车长大于5100毫米。 上海则规定,车辆不仅要有上海车牌,而且要达到国五排放标准,轴距要达到2700毫米以上,新能源车的轴距也要达到2650毫米。 第二道门槛是针对司机。北京、上海均要求司机为本市户籍,北京还进一步限定男60岁、女55岁以下。此外,京沪两地都对司机的安全驾驶记录和守法记录做出了要求。 第三道门槛是针对平台。京沪两地的一大共同点,就是要求平台承担承运人责任,必须同时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相关数据均需接入监管平台。例如,上海规定,网约车平台如果非本市注册企业法人,应当设立分支机构。 市场定价,短期内或会出现供需矛盾 “打车贵”“服务差”是出租车行业的痛点。此次改革中,多地对网约车提出数量、营运标准的严格门槛,会不会使打车价格更贵? 三道门槛限制之下,达标网约车数量预计将大幅缩减。滴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此标准,滴滴达标的网约车仅为目前总量的5%。按照目前上海网约车数量约30万辆计算,达标网约车数量约为1.5万辆,相当于上海出租车数量的四分之一。 对于定价机制,北京规定网约车实行市场调节价,必要时可实行政府指导价。要求网约车平台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上海也规定,网约车实行市场定价,但需明码标价。 业内专家认为,运力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市民打车难易的关键问题,短期内供需会存在一定矛盾。不过,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市场的逐利驱动,供需矛盾会逐步缓解。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