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丁承经及其后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我们的节日·重阳

第03版
我们的节日·重阳
 
标题导航
加盟华丰担销售重任
2016年10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盟华丰担销售重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丰机器厂已驰名国内,曾是现代史上潍县机器制造业的辉煌和骄傲。其创始人和经理是著名民族工业企业家滕虎忱,而负责销售的副经理则是丁承经的三儿子丁执庸。在华丰机器厂兴衰的历程中,二人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投资华丰机器厂 负责营业部工作
  丁执庸(1887年出生)在家排行老三,1907年跟随父亲丁承经去青岛德国人办的水师工程局打工,做的是木工,用以养家糊口,在这期间与锻工车间的滕虎忱成了同事、好朋友。
  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在欧洲激战正酣,无力顾及远在青岛的殖民军,日本乘机攻占青岛,取代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同时炸毁了德国水师工程局修船厂。丁执庸失业了,他追随大哥去了俄国赤塔。滕虎忱也失业回到潍县。1920年,滕虎忱卖掉了仅有的三间房子和几亩地,时任文华中学校长的尹焕斋出资500元现大洋,滕虎忱又联络了其他人,共集资3000元,创建了华丰机器厂,滕任经理。
  丁氏兄弟携带资金返回故乡潍县时,华丰机器厂已有员工二十余人,但极度缺乏资金,滕虎忱听说老同事丁执庸经商归来了,便邀请他投资并加盟“华丰”共展宏图,滕虎忱任经理,丁执庸担任副经理,负责营业部工作。
  丁执庸性格温和但非常执着,工作兢兢业业,他利用在俄国多年积累的经营方法管理华丰机器厂。两人一个抓生产,一个抓经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配合默契。他们两人从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因而使华丰机器厂的生产、经营迅速扩大发展。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到1936年2月,华丰机器厂事业发展达到了高峰,在民营机械行业中有“华北最大机器厂”和“长江以北第一厂”之称,成为江北第一家动力机械生产基地。
  除了呕心沥血经营华丰机器厂,丁执庸和五弟丁子明还参股了多家企业。亚东大药房初建于1925年,发起人丁寿卿、毛宗山、程顺卿、张连甲等,丁执庸是股东之一。惠东大药房集股增资后,按公司法组成董事会,丁子明和丁执庸都担任了董事。信丰染印公司自1932年开始筹建,1933年10月11日正式投产,发起人是尹焕斋、滕虎忱、王绍禹、王芾村等,后来根据公司法从股东中选出董事,组成董事会,丁子明和丁执庸都是董事会成员。

亲赴河南产棉区 做市场销售调查
  作为营业部负责人,丁执庸特别注重对销售市场的调查了解,急客商所急,供市场所需。1933年夏,丁执庸亲自到河南产棉区调查了解棉区生产情况和机器市场,之后决定派张兰田和技工张克俭去郑州设立营业部。经过简单筹备,郑州营业部于当年8月份开业,当年销售弹花机20余部。
  在销售弹花机业务之余,张兰田利用空闲时间,到各产棉区宣传产品,张贴广告,建立产品代销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逐步打开了销路,1934年至1936年间,弹花机销量每年达200部,最高达320部。华丰机器厂前期的发展,靠的是摸准市场,开发产品。
  丁执庸家在田家庄,每天往潍县城里走着上班,非常不便,1928年,他从田家庄搬到东关魏家巷居住,大约两年后又迁居到红土湾崖街。在他的儿子丁云泉记忆里,父亲很温和,与孩子很亲近,每天下班都会带回一些小零食、小吃、糖瓜等,这是他们每天都盼望的美食。

日方变相掠夺 华丰几成空壳
  1936年,华丰机器厂增集资金400股共计20万元,连同原有资金已达到40万元。此次增股涉及面广,有各界人士近300户投资入股,根据公司法组成了“华丰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原股东会改为董事会,推举尹焕斋为董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滕虎忱担心机器设备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被用来制造武器屠杀中国军民,多次向山东省政府申请火车皮,他要把华丰机器厂内的设备迁至汉口。当时,韩复榘掌握着山东省政府的军政大权,他并不支持滕虎忱的想法,虽然满口应承,却拖着不办。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滕虎忱一个车皮也没有弄到,他痛心疾首,万般无奈之下向董事会提出辞呈,将华丰机器厂全部设备和资产转交给董事会,由丁执庸管理,张执符代理董事长,自己则流亡到内地抗战。
  日军侵占潍县后,华丰机器厂生产日趋艰难,终于被强迫日华合办。实际上日本人连半分资金都没有出,只是变相掠夺。
  1937年9月18日,日本强迫华丰机器厂与日清纺织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契约。1939年至1940年间,日方又强行将华丰机器厂一厂、二厂的全部机器厂房等统统拆除,将141部设备以及拆除厂房后的各种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瓦、机器等,用火车运往济南,装了满满九列车。
  所有物料到达济南后,日方在千佛山北麓成立了历山兵工厂,即现在的济南柴油机厂,使潍县华丰机器厂成为了一具空壳,总价值150多万元的华丰机器厂被日寇掠夺殆尽,只有小部分物资和自行车零件在丁执庸和厂长李占元、会计张仲元及几个工人拼死守护下,才得以幸存。
  经过日本人这一折腾,丁执庸看着他和滕虎忱及各位董事辛苦打拼的企业沦落,悲愤交集,突发脑血管病,偏瘫失语,长期卧床不起。
  1948年,丁执庸家从红土湾崖街搬到泰东商行后的一个院子里居住。1949年10月丁执庸病逝,享年62岁。上世纪90年代末,城区拓宽道路,他家所居住的房子被拆除。
           齐英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