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海宁从事面点制作17年,注重将本土文化融入制作研发 不到5秒钟,做好一个十褶烧麦 吴海宁是隆泰食品有限公司手工面点车间的一员,19岁时就进入这家公司,今年36岁的她也算是公司的老员工了。一进车间,吴海宁就熟练地换鞋、戴口罩、戴头套、穿工作服、洗手、消毒,对进入车间的每一个程序她都一丝不苟,连一根头发也不能露出来。她说,作为食品生产工作者,必须做到绝对卫生,这也是公司的要求。 穿戴整齐之后,吴海宁进入车间开始做烧麦。抹馅、称重、割花,犹如变魔术般,用时不到5秒钟,一个十褶的20克烧麦在吴海宁手中“绽放”,每个褶都十分均匀,看上去像刚刚盛开的鲜花,十分精美。 在外行人看来,制作烧麦似乎并不难,其实不然,一个看似简单的烧麦,制作时却十分讲究。 “面皮其实是很不‘听话’的,它有自己的褶皱。在做烧麦时,我需要让面皮跟着我的节奏走,关键是在旋转底部时要掌握好力度和速度。另外,割花的时候需要自己多练找感觉,这样才会均匀。”吴海宁说,就算有规律可循,但做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己去找感觉,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 为了练习做好烧麦,吴海宁苦练了半个多月,不管是在车间还是回家,她都不断地练习摸索。“我们做的每个产品都必须按照规格来,大小、形状都有要求。”吴海宁说,为了既快又好的做出烧麦,她每天连续几个小时反复练习琢磨。经过长期坚持,吴海宁现在做的烧麦就像一件件艺术品。 不用称,水饺重量几乎一克不差 吴海宁不仅会做精美的烧麦,水饺、笼包、春卷、肉丝卷、面鱼等二十多种面点样样都是她的拿手绝活,这在公司里也是难得的全才。 因为吴海宁是公司的老员工,所以不管年纪大小,同事们都亲切地喊她“吴姐”。吴海宁也是个热心人,公司里不管有谁向她请教,她都很有耐心地教大家,在职17年来,她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 说到最初入行,吴海宁说,19岁刚入厂时,她几乎什么都不会,第一个任务就是学做水饺。虽然之前没做过,但她从小经常看家人包水饺,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出乎她意料的是,光学包水饺,她就连续学了7天,每天待在学习间里5个小时,反复练习。“学包水饺的时候,面皮大小重量、馅儿的重量和水饺形状都有严格要求,重要的是还得快。”吴海宁说,学了7天后她才上岗,熟练之后,水饺的重量不用称,几乎一克不差。 虽说只是一名普通的面点工人,但吴海宁却满心自豪。“我刚入行的时候,公司就已经开始做食品出口了,现在产品已经出口到了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想到我亲手做的面点不仅能让国人吃着可口,而且已经走向了世界,觉得特别自豪。”吴海宁说,因为这些,她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研发“生日面点”,柿子寿桃很逼真 工作要求加上严格要求自己,吴海宁成了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尤其是日本的客户,他们对每种产品的要求都很高。”吴海宁说,本来就严格要求自己的她更是精益求精,她经手的产品都是一次性通过验收。 踏实认真是同事们对吴海宁的评价,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善于学习创新的人,研究开发了不少新产品,而且将潍坊本土文化融入到面点的制作中。今年中秋节,她根据潍坊的民间传统习俗,研发制作多种样式的“中秋面食月”,用胡萝卜汁、青麦汁等和面做成各色面团,作为点缀。吴海宁说,小时候每逢中秋节,家人就会用发面、枣等做面点,上面还会做上小兔子、桂树、刺猬等小动物和植物,回想起来觉得特别有趣。“那时候,我们还会跟着老人,朝着月亮唱起《念月儿》儿歌。”吴海宁说,近几年,很少有人这么做了,她希望将这些传统节日里的习俗文化用面点传承下来。 重阳节前夕,她还研发出象征吉祥和福寿的“生日面点”,表达对老人们的祝福。其中,用胡萝卜汁和面做的柿子和造型精美的寿桃十分逼真。 吴海宁说,当初选择成为一名面点师,已经改变了她的人生。最初对她而言,这只是一份糊口的工作,如今却成了她的爱好和事业。“原来觉得,手中的饺子就是饺子,烧麦就是烧麦,现在觉得每个面点都是艺术品。”吴海宁笑着说,只有用心制作,面点才能真正成为艺术品。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静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