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白塔寺乡增花村一位村民向媒体反映,村民找村干部办事,都会被暗示请吃饭或送红包,办事请村上、乡上“领导”吃饭已成为该村“风俗”。村里63岁孤寡老人钟广福,为申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花了600多元请吃饭、买烟。这些钱,是这位老人靠编背篼好几个月才积攒下来的。对此,村支书回应称,“去吃饭是出于无奈,不吃对不起人家。” (10月13日《华西都市报》)
有道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看看资阳市安岳县白塔寺乡增花村,村民办事请乡领导、村干部吃饭,却被视作一种“风俗”。难道,真就像村支书所说,“去吃饭是出于无奈,不吃对不起人家”?当地干群关系已经密切到了盛情难却的“亲戚”级别?显然不是,从村民们的反映来看,群众是不情愿的、是抵制的,表面上的觥筹交错、一团和气,背后其实是村干部“不表示就不办事”的巨大压力。这次之所以有人站出来挑战“风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吃到了孤寡老人头上。换言之,假如不出现这种“特殊情况”,“风俗”极有可能会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但凡讲点良心,面对一位孤寡老人靠编背篼好几个月才攒下来一点活命钱,当地的乡领导、村干部怎么忍心张口?怎么有脸下咽?面对外界质疑,村支书扔出的那句“不吃对不起人家”,明显是欺负媒体“不是村里的”,故意编瞎话搪塞,努力地想拉低别人的智商来倒打一耙。如此做派,哪里还有点服务意识?哪里还有点礼义廉耻?连困难群众的活命钱都敢挥霍,这就不仅是“蝇式腐败”,也不亚于是一种犯罪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老实说,在一个人情社会里,“请客吃饭”在任何地方都很难免俗,一些村民家中遇上红白喜事,也会请村干部吃上一顿,属于礼仪需要,也作交流感情之用。于是乎,在“人情社会”这个理由掩盖下,一些基层干部也是吃顺了口,嘴一点都不觉得短、手也丝毫不觉得软。当此举成为一种习惯或路径之后,就会以一种畸形“风俗”的模式延续下来,也便有了这位村支书的腐败“高论”。 这种“风俗”的形成也足以证明,不管多小的权力,一旦监督缺位、法纪不彰,就无法保证执权者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其做起恶来就愈发肆无忌惮。在“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农村,惠民福利被基层干部紧紧地攥在手里,“没表示,不办事”的现象自然也绝非孤例,道德滑落、耻感沦丧就成了个别干部的真实嘴脸,基层生态之乱可见一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看到,类似“吃请风俗”的形成有历史和现实层面的双重原因,也有一个渐进的累加过程。对其治理,自然也就需要一个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过程,不可能靠运动式治理一蹴而就。唯有正视潜规则带来的巨大危害性以及治理的高难度,严守作风建设关口,畅通执纪问责渠道,确保群众敢说能说,才能让基层干部们不至于因为“非吃不可”而深感“无奈”“愧疚”,也才会形成干群和睦、风清气正的好风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