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八项规定处分九万人
“自愿捐款”有人信吗
好脾气也是罚来的
七部门发布科技扶贫方案
因灾害减产
圈养大熊猫最长寿者离世
2016年10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愿捐款”有人信吗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近日,即将举行40周年校庆的陕西商洛学院被曝光存在“强捐”问题,而且针对的是该校的在校学生,每人最低50元,“有困难的同学,宿舍舍友相互帮忙”。对此,商洛学院回应称,学校倡议学生自愿捐款,不限金额,但在传达过程中,二级学院出现偏差出了问题。
    (10月15日《华商报》)

  对于校领导来说,“四十周年校庆”显然是一件大事,为办好这个庆典,举全校之力也在所不惜。或许,在某些领导眼中,倡议在校生为学校捐款,也算得上是学生参与校庆、与有荣焉的一种方式。直到此事引来舆论如潮的质疑,校领导这才表现得“面露愧意”,连称“最初是倡议学生自愿捐款,不限金额,是二级学院在传达中出现了偏差”。其实,以“自愿”的名义摊派、强捐,早已不是啥新鲜事了,东窗事发后佯作不知或把责任推给他人,也不过是“常规套路”而已。此番商洛学院的说辞,用一句话来概括:此地无银三百两。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凡事以单位名义组织成员参与某项活动,比如“自愿捐款”,就算通知再低调,也不妨碍其强制或变相强制的压力,谁有意见也多会选择保留。此番商洛学院倡议学生“自愿”为校庆捐款,在其校园网上专门设立“校庆捐赠栏”,上面还有一份“校庆师生捐赠鸣谢榜”,详细公布了教职工、在校学生捐赠情况。所有这些,事实上就是为营造出一种让校友攀比的氛围。考虑到“面子”和其中潜藏的利害关系,校方口中的“自愿”,可不就是变相强制,就算其没有发文“言传”,学生焉能不会“意会”?
  不避讳地说,这种事也只是校庆不规范所衍生的一系列乱象之一而已。不可否认,如今许多学校搞的校庆,人文色彩越来越少,铜臭味越来越重,国内不少高校,举凡校庆都要张灯结彩、铺张一番,少不了花大钱。花钱总得有人买单,找谁要呢?就像商洛学院一样,在厉行节约的背景下,校领导既想“大办”,又担心让人知道,“内部消化”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乎,原本是学校师生和校友情感交流,调动社会资源来提高办学效果的校庆,异化为一次觥筹交错、功利为王的狂欢。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如今还有多少校庆是干净的?真正是为校而庆、为教育而庆的?
  理智地说,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固然没错,通过校庆这个平台,吸纳事业有成的校友以设立奖学金、接手学生实习及就业等方式回报母校,也是一种良性合作。但一旦把这些内涵庸俗化、功利化,那就只会因“吃相难看”而令人反感。像商洛学院这般,动员在校生捐款为学校“庆生”,注定无法唤起学生参与校庆的积极性、归属感,学生们感受更真切的其实是学校的势利、无情。
  作为学校,到底是该向学生“募捐”,还是该为学生“花钱”?这是一个再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想清楚了。办校庆之前,是不是该先掰着指头数数,办学质量是不是合格?是否完成了教书育人的任务?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如果拿不出一张有说服力的成绩单,还有什么资格办校庆?还有什么脸面向校友伸手要钱?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