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3版:神舟访天记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03版
神舟访天记

第04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神舟奔赴星河 天宫静候“牵手”
2016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舟奔赴星河 天宫静候“牵手”



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于明天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将在19日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

◥动态消息 顺利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17日4时15分许,航天员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
  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约575秒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和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6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改进型神舟载人飞船和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组成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第2次应用性飞行。
  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先进行约2天的独立飞行,将在19日与天宫二号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0天的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
  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撤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独立飞行1天后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至独立运行轨道,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到来。
  目前,天宫二号正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与之前发射神舟十号的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7次飞行。
成功实施第一次轨道控制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17日12时56分,在中心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实施第一次远距离导引控制,抬高了近地点高度。目前,神舟十一号飞船工况正常,航天员状态良好。
  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入轨后,控制权就交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船在轨飞行期间,中心科技人员要对飞船进行精确控制和严密监视。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军介绍,为牵引飞船追赶万里之外的天宫二号,中心需要对飞船进行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首先,中心要抬高飞船的近地点高度,之后对轨道面进行修正,然后再抬高远地点高度,最后还要进行轨道圆化和组合体修正。经过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之后,飞船将到达天宫二号后下方52公里左右的位置,两个航天器建立空空通信,转入到自主控制段。
  与前几次交会对接任务不同,此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之前增加了50公里,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为此,中心科技人员调整了对飞船的控制策略。
◥国际关注 中国正在勾勒引领世界的“宇宙强国”蓝图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11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累计有11名航天员14次圆梦太空。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蹒跚起步;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17日上午,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的消息占据了日本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日本《产经新闻》甚至将其作为“号外”发表。日本媒体认为,中国航天员30天的滞空,标志着中国已经向单独建设宇宙空间站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宇宙安保领域的一种实力。
  日本时事通讯社说,中国正在勾勒引领世界的“宇宙强国”蓝图。

  美国航天局在社交媒体推特官方账号上发文说:“祝贺神舟十一号今天发射成功。”在这条推文下,有网友评论,“我仍然相信美国宇航员与中国航天员有朝一日将能一起工作”,也有网友写道,“让人真正尴尬的是,(目前)俄罗斯与中国都有载人航天能力,而我们没有”。
  总部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维珍银河公司的推文写道:“从555到556,祝贺太空最新访客陈冬。”(此前上过太空的有555人。)
  欧洲媒体则认为,中国的高歌猛进,让欧洲人看到了更多合作的希望。英国《卫报》指出,中国航天计划每年都在进步,优势并不在于资金支持,而在于精挑细选的探索项目,以及明确规划的目标。
  法国《费加罗报》报道,中国正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20年前后在轨道上保留一个总重量为60吨、且规模如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那样的,真正的永久性空间站。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将在2024年退役,届时中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俄罗斯和欧航局或许会慢慢发现,他们的航天目标与中国的更为契合。
◥天宫二号
部分空间实验“首战告捷”
  神舟十一号飞船17日成功发射,而先期进入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在轨运行1个多月。随天宫二号发射入轨的50余件有效载荷目前情况如何?1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是否已经开展?
  记者从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体部获悉,天宫二号有效载荷进入太空后,陆续进行了加电自检、在轨初始状态设置和初步功能测试,各有效载荷和在轨支持设备运行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目前部分实验已获取了一批相关典型区域图像和科学实验数据。
  空间冷原子钟是国际上第一台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可以使飞行器自主守时精度提高两个量级。目前实验成功进行了冷原子的冷却、抛射、选态、微波相互作用和探测,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微重力环境下冷原子钟信号。经分析,频率稳定度符合预期,为下一步科学实验奠定了基础。
  综合材料实验将研究多种新型材料在地面重力环境下难以获知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及性质。目前已完成第一批次6支样品实验,材料生长炉温场控制满足实验需求。
  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将研究拟南芥和水稻种子在太空中萌发、生长、开花、结籽的全过程。目前已顺利完成了营养液加注,拟南芥和水稻种子在注液四天后陆续萌发,目前生长状态良好。
  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将实时监测天宫二号轨道上的辐射环境和大气环境。目前设备工作正常,持续监测舱外各方向电子、质子等粒子的强度和能谱以及轨道大气密度、成分、时空分布变化。
  伴随卫星是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守护者”和“自拍神器”。目前完成了在轨贮存期间巡检工作,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将根据飞行程序释放,并实施飞越观测。
  据悉,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将于2017年4月完成在轨测试,5月转入试应用阶段。
◥太空生活
衣食住行保障充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何保障航天员长达30天的太空生活也是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这一工程目标,神舟十一号在设备配套上按照2名乘组进行了优化配置,以便有更多的食品及饮用水等生活支持用品。

5天之内菜谱不会重样
  33天的任务中,航天员的食品在种类上比前期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更加丰富,有100多种。
  在神舟十一号自主飞行段,航天员可能食欲不佳,所以会配备粥等清淡的食物。正式入驻天宫二号后,航天员可以享受如同在家生活一样一日三餐的待遇。吃饭时间与地面同步,包括主食、副食等六大类产品,酱牛肉、鱼香肉丝等传统菜肴都有,5天之内菜谱不会重样。
  不仅有美味的菜肴,航天员还可以享用甜点。比如,太空冰淇淋,看上去像白色泡沫一样,是干干的、硬硬的,但是吃在嘴里的口感据说还不错。
  为了让航天员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天宫二号里面配备了专用的食品加热器。航天员的饮用水也是经过特殊方式消毒,能够长期保质。
每周工作6天,每天8小时
  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实行每周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后,将开展多项在轨试验。
  每天20时到22时是航天员的机动时间,可以做自由娱乐和个人整理。个人休闲是个性化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进行配置,还可以摄影摄像、听音乐等,隐私都会得到保护。
  航天员陈冬说:“这是我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我会珍惜在太空中的每一刻。一定会多看看窗外的美景、美丽的地球和我的祖国,还会尝试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事情。有空的话,会看看家人和战友的照片、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写写日记,真是非常期待啊!总之,就是细致工作、健康生活、享受失重。”
可天地协同会诊在轨“看病”
  飞行期间将综合利用医疗问询、基本生理指标检查、尿常规检测,以及心肺功能检查等手段,定期对航天员实施健康状态评估;加强舱内微生物控制,配置预防治疗药品和有关医疗器械,确保飞行期间航天员的健康。此外,这次任务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协同会诊,来解决航天员的在轨“看病”问题。
  针对在轨飞行时间长的特点,加大飞行期间对航天员的心理支持力度。在专业心理医生支持、亲情交流、航天员团队支持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持手段。比如,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升级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统,航天员可以随时和地面沟通信息、传递邮件,与亲朋好友进行音视频交流,以此来缓解航天员的压力,保证航天员的心理健康。
◥新闻延伸
中国通向空间站之路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走近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
  1986年3月3日 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这一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
  1992年9月21日 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历史性日子: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被正式批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远航。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2001年1月10日1时 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作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神舟二号是中国载人飞船的“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 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次彩排圆满落幕。
  2003年10月15日9时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10月16日6时,在轨运行近一天的神舟五号飞船回到祖国的怀抱,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人首次飞天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2日9时 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返回舱返回,准确降落在预定区域。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 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向太空。27日16时43分,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此诞生。
  2010年10月 中国宣布正式启动实施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太空实验室。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是建设载人空间站的基础和前提。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 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程,踏上与此前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的“赴约之旅”。经过两天的追逐和5次变轨,神舟八号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神舟九号飞船搭载着景海鹏、刘旺和我国第一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飞向太空。在太空中飞行13天后,神舟九号于6月29日返回地面。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先后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2016年9月15日 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 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下,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乘坐神舟十一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入太空。
  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索的最佳平台,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神舟十一号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