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GDP同比增长6.7%
“每天发呆5分钟”别当笑话
体育特长生
没了危机感出租车蛮横难免
2016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天发呆5分钟”别当笑话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日前,国家卫计委首度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即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每天运动1小时、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按照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做到膳食多样化。(11月19日《北京晨报》)

  在这个脚步匆匆的时代,扭头看一眼擦肩而过的彼此,抬头望一望头顶的蓝天白云,闻一闻身边的花香,赏一赏路边的美景,已然都成为一种奢侈。生存的压力,忙碌的节奏,让都市现代人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健康隐患随之也越来越多。基于此,卫计委的这个倡导是很有现实意义的,“5125”谐音“我要爱我”,其意便在于强调公众应关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其中,“每天发呆5分钟”这条透露着几分“呆萌气质”的建议,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针对“快”“躁”的病症,开出了一味“慢”“静”的药方。
  “每天发呆5分钟”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发呆是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状态,人们把自己停滞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是会轻松的、快乐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疲劳,对大脑是很好的休息。此外,每天适当发会儿呆可降低焦虑和抑郁,心脏病患者发病的风险也会降低。毫无疑问,“每天发呆5分钟”大有裨益,一天24小时,抽出5分钟时间发呆,并非难事。但总有一些人,会对此一笑而过并不上心,一来是没有发呆的意识或者说习惯,尚不清楚发呆对健康的益处;二来则是没有心情,当生活被各种压力和不确定因素所惑、所扰,怎么好意思闲得去发呆?
  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即是答案。古人说“致虚极,守静笃”,对于来自外界的困扰疑惑,让自己静下来、闲下来,也是一条释疑解惑的终南捷径甚至不二法门。曾几何时,“今天,你抑郁了吗”成为流传在国人口中的一条“爆款”段子,个中辛酸,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一次次将公众的心理健康危机暴露无疑。再比如“路怒族”,也不过是同一病症的不同表现而已。究其根本,何尝不是因为习惯了“上紧发条”的生活节奏,让自己成为一点即着的“易燃易爆品”,一碰即损的“易破易碎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要保持身心健康,自然离不开健康的生活理念,“每天发呆5分钟”实际上便代表着一种健康理念、生活态度的转变。若是没有这种意识和习惯,就算每天都泡在健身房里,也可能无以消除身心上的健康隐患。从这个角度讲,当务之急在于养成并保持健康的理念,从内心切实认可“每天发呆5分钟”内涵,然后,再从心出发,每天给自己5分钟时间。否则,如果心情总是复杂混乱,心绪总是起伏难平,做不到“忘我地发呆”“畅快地发呆”,那别说是“每天发呆5分钟”了,就算“每天发呆半天”,也是枉然。
  看看每年国庆黄金周及其他法定节假日里,路上过往的车队长龙,景区里攒动的人流,这都说明人们对于饮食之外的休闲,有了越来越多的“外化于形”的认识和追求。但另一方面,在这来去匆匆的热闹背后,放松却俨然成了一项任务,这更凸显了类似“每天发呆5分钟”这种“内化于心”放松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可以说,“5125”健康生活理念的最大意义,便在于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