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心人纷纷捐款,若符合条件还可申请临时救助 10月15日,本报A10版以《智障小伙打翻锅 严重烫伤》为题,报道了昌邑市围子街道西小章村21岁小伙马志勇被烫伤没钱到大医院治疗的新闻。10月20日,记者采访得知,马志勇仍在家里治疗,虽然连日来有多位好心人为他捐款,但他的伤情没有得到好转。同时,昌邑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符合条件,马志勇可申请临时救助。 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20日上午,在昌邑市围子街道西小章村马桂军的家中,他和妻子守护着被开水烫伤的儿子马志勇,想把孩子送到大医院治疗,可又因为家境贫困,只能在家里慢慢治疗。 马桂军告诉记者,10月14日他带着儿子去了附近村的一家诊所,治疗了三天后,儿子的病情仍没有好转,仍是发着烧,无奈之下他又把儿子接回了家。“在诊所治疗期间,儿子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吃的东西非常少。”马桂军说,这几天来,虽然儿子打着消炎针,同时在烫伤处敷着药膏,但双手处已经开始出血,胳膊上也化脓了。 “听医生说,烫伤最怕感染了。由于儿子没能到大医院治疗,我担心他的病情会进一步恶化。”马桂军说。 由于马志勇智力不太好,平日里语言表达能力低于同龄人。而这次烫伤后,他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疼痛,只能躺在床上哭喊。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自己翻身会触碰到伤口处,疼痛难忍。我和妻子爬起来,耐心地安抚着儿子,他疼在身上,我们疼在心里。”马桂军对记者说,回家后儿子仍处于昏迷状态。“附近村诊所的医生每天都来给儿子敷药,我们都希望儿子早点好起来。” 好心人频施援手 本报报道了马志勇被烫伤的事情后,不少好心的市民打来电话,询问这名残疾小伙的情况,还有的市民直接前往西小章村,送去了“救命钱”。 马桂军告诉记者,因为他家靠种植粮食维持生活,还要供着另一个孩子上学,家里并没有多少积蓄。这几天以来,马志勇在诊所里治疗和在家里敷药,已经花去了六千多元。“多亏了好心人送来善款,否则家里就没钱给儿子买药了。”马桂军说,连日来,众多好心人已经给儿子捐了3450元善款,这些好心人有来自城区的市民,也有同村的好心村民。 在一个本子上,马桂军把所有捐款人的信息都记录了下来,他打算等儿子烫伤好了后,再感谢这些好心人。 昌邑城区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从《潍坊晚报》上看到马志勇的遭遇后,立即联系了马桂军,并打过去了善款。 “我老家也在围子街道,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马志勇被烫伤的消息,起初不知道他是残疾人,也不知道烫伤程度,所以就没再关注。可是我读报时,再次看到了他的遭遇,于是想帮帮他。”刘女士说,马志勇还年轻,希望他能坚强起来,战胜痛苦。 可申请临时救助 西小章村党支部书记马向辉表示,得知马志勇的遭遇后,他和围子街道的工作人员前去进行了看望。同时,他还以个人名义向马志勇进行了捐助。目前,村里还有几名好心人正在组织为马志勇捐款。 对于马志勇的情况,昌邑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查询发现马志勇有残疾护理补贴,每月80元。至于其他救助,马志勇的父母可按照程序,申请临时救助。“只有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和家庭成员突发疾病,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可以申请临时救助。”该工作人员说,如果马志勇父母觉得符合条件,可以把家里的情况报给村委,如果村委确认情况属实,可以报给围子街道的民政办,然后再上报到昌邑市民政局,经审核才能确定是否进行临时救助。 另外,昌邑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政府供养的城镇“三无”人员、政府供养的孤儿和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以及因病造成生活特别困难并经当地政府批准的其他人员,根据市城乡医疗救助有关规定,由当地政府按一档标准对其个人缴费部分予以全部或部分资助。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