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世纪50年代,江苏无锡频受洪涝之苦,成千上万名婴儿被迫远送山东等地的福利机构,其中约有200名被潍坊市民领养。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那些咿呀学语的婴儿已长大成人,许多人渴望找到无锡的亲人。2006年4月29日至5月6日,潍坊晚报组织了28人的“无锡寻亲团”,来到南京、无锡寻亲,我全程进行了采访报道。如今,10年过去了,想起当年的无锡之行,我的心里仍是充满了激动和感慨。抛下家中幼子 踏上寻亲之旅
 我于1998年走上记者岗位,从业18年以来,我采访过许多最基层的百姓,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难题。从农民工、个体户,到普通居民,报道多是以关注民生为主,得到了不少读者的信任。在我记者生涯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就是10年前的“无锡寻亲”采访报道。
 2006年4月,我市先后有近30名当年的无锡婴儿致电本报,表达了他们寻亲的夙愿。本报专门开辟了“关注无锡寻亲”的栏目,开通了“寻亲热线”,并与南京、无锡等地的新闻媒体以及当地社会福利机构取得了联系,决定组织两地亲人见面寻亲事宜。我们部室主任找到我,想让我跟随“无锡寻亲团”到南京、无锡,进行相关的采访报道。我之前从来没有到外地采访过,非常想借这次机会出去锻炼一下,但孩子才一岁多,我内心很矛盾。当我和婆婆说起这事时,非常明事理的婆婆让我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对我说,孩子她会照顾好,让我放心去采访。婆婆是我坚强的后盾,我决定参加此次采访报道,并且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圆满完成这次采访任务。
 在出发前,我详细了解了20多位“无锡寻亲团”中寻亲者们的个人信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便为对接下一步的采访报道节省时间,更详尽地报道每一位寻亲者的不同经历。
 2006年4月28日凌晨5时30分,由本报组织的28人“无锡寻亲团”,在本报三名记者和一名旅游公司导游的陪同下,乘座中巴客车开启寻亲之旅。
 在去无锡的路上,大家的心情百感交集,寻亲者们当时的年龄都已年过半百,他们知道寻亲如同大海捞针,但都表示,即使找不到亲人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努力了。
 遭遇传稿难题 半夜四处找网
 4月28日晚9时多,本报无锡寻亲团一行经过700余公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无锡市运河西路的银苑宾馆。长途的跋涉,大家都备感困乏,随团同行的导游小姐给大家安排好了房间,大家纷纷回房洗澡睡觉。而这时,我的工作刚刚开始,我和其他两位同事打起精神“挑灯夜战”,11时左右,我们终于用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写完了当天的四篇新闻报道。
 然而,传送稿子却成了问题。那时网络不发达,我们想借用宾馆唯一的一部外线电话上网传送稿件时,被宾馆工作人员婉言拒绝。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外出寻找网吧。在距离我们住处七八公里远的锡山大桥附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仅剩一台带有USB接口的电脑,但遗憾的是,此接口因为有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我们又搭乘出租车连续找到了多家网吧,可那么多电脑,不是没有USB接口,就是USB接口出了故障,根本无法上网传送稿件。晚上12时,我们还没能将当天的稿件传回编辑部。第二天上午,我们又找到宾馆办公室工作人员,请求帮助,经过软磨硬泡讲道理,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允许,可以使用该办公室内的电脑。稿件和照片终于发送到了我们部室主任的邮箱内。
 寻亲活动内容安排得满满的,到福利院查找寻亲者的资料、参加“幸福之旅”大型寻亲会、到无锡市福利院退休职工余浩家中查找寻亲者的资料、参加“陶都宜兴寻亲见面会”等等。白天我要跟随寻亲者参加活动,现场采访,晚上回来写稿子,天天要忙到凌晨1点多才能休息。
 与我同居一室的寻亲者邢素芹阿姨看我每晚挑灯夜战非常辛苦,经常从外面买来当地的时令水果给我吃,我非常感动。我在夜间写稿子时,打字的声音尽量小些,再小些,生怕影响她休息。那时,我一天的睡眠仅有5个多小时,但每天都精力充沛,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点也不累,感觉自己浑身是劲。
 此行大有收获 有人骨肉相认
 几天下来,寻亲团的成员们大都有所收获,有的人查到了自己被抱养的时间,有人查到了被遗弃的时间和地点,还有人与无锡当地的亲人相认。这其中我陪着他们哭,陪着他们笑,感受人间的悲欢离合……
 此次寻亲活动中,有1人与无锡方面亲人确认,骨肉团聚,圆了近半个世纪的梦,他就是武伟。另有8人初步相认,还有10多人通过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查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本报连续用9个整版报道了此次活动。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湖南卫视、山东卫视等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对本报参与策划组织的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肯定了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益。
 武伟不但在无锡和亲人初步相认,而且无锡的亲人又到潍坊和他进一步确认,本报的相关报道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武伟还应邀去央视演播厅,面对多家新闻媒体的镜头,讲述了自己的寻亲经历。他的养父母去世后,他从表姐口中得知,自己是1周岁时被养父从上海抱来的,他曾经多次利用出差的机会去上海、南京、无锡等地的社会福利院,却一直没有寻到有关自己身世的任何线索。看到本报将牵头组织前往无锡寻亲的消息后,他报名参加,也正是这次无锡之行,圆了武伟近半个世纪的相思梦,他见到了在无锡的老母亲和大哥。
 有的寻亲者虽然没有武伟那么幸运,但因本报的这次无锡寻亲之旅,让大家结下深深的友谊。时隔寻亲之旅近一年,参加寻亲的人再次重逢。再次见面,已是兄弟姐妹情深了。在聚会上,这些“无锡婴儿”互相诉说着心里话。坊子的刘法在聚会上高兴的说,他无锡的父母、兄弟姐妹们前几天刚给他打来电话,极力邀请他到无锡“我们的家”过年。听到这些,在场的众人无不为刘法感到高兴,纷纷为他鼓起掌来。我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这也让我非常自豪和骄傲,因为正是有了我们《潍坊晚报》组织的“无锡寻亲”活动,才让原本陌生的他们能够如同兄弟姐妹般相聚在一起,了却了他们多年的遗憾。
 本报记者 刘晓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