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当地受灾严重,志愿者和解放军官兵立即前往救援,各地媒体派记者也前往灾区采访,及时报道灾情。作为本报的特派记者,我跟随着潍坊一家爱心企业前往灾区,进行跟踪采访。虽然采访条件艰难,但一路下来却有不少的收获。虽然这次采访已经过去了三年多时间,但当年在灾区的所见所遇、采访经历,仍记忆深刻。接到紧急通知 前去灾区采访
 2013年4月20日是潍坊一年一度的风筝会,本是进入了春天的季节,可这一天空中飘起了雪花。我和同事们穿着厚实的棉衣在现场采访,突然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上午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虽然这场地震发生千里之外的四川,但它牵动着所有中国人的心。
 下午,写完风筝会的稿件,天色已经不早了。也许是白天采访太累了,晚上9时我就睡了。一个小时后,手机铃声响起,是时政部主任张振民打来的:“准备一下,报社安排你去雅安采访。”
 听到这个通知,我瞬间清醒了,愣了一下。“昌乐的金伟达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去灾区为灾民建造活动板房,明天一上班就出发。咱这边安排你去灾区跟随采访,先提前准备好电脑,手机充满电,多带点衣服……”张振民主任在电话里连声提醒道。
 没有那么多时间考虑别的了,我快速收拾了一下行囊,一晚上在既兴奋又不安中度过了。
 21日中午,金伟达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准备完一货车救灾物资后,我们正式启程,同行的还有两名电视台的记者。考虑到灾区的饮食条件,我们在离开潍坊前,先是大吃了一顿,并准备好了方便面和面包,以随时应对到灾区出现的突发情况。
 运载救灾物资的是一辆大货车,我们三名记者和金伟达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志刚乘坐一辆越野车,朝着四川雅安芦山县一路狂奔而去,沿途要经过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省,穿越1000多条山区隧道。为了早点赶到灾区,我们轮流开车,困了就挤在后备箱里睡一会儿。
 由于没有电源,出发后的第一篇稿子是在路上用手机完成的。用手机写稿,着实有些不习惯,4个多小时才写完。庆幸的是,手机的电量终于支撑到了完稿。
 
 学校安营扎寨 遭遇多次余震
 我们对于受灾情况的了解,大多来自于电视和网络上的新闻,越是接近灾区,心里越是感到不安。第二天夜间,终于进入了四川地界,穿过成都市,我和电视台的记者都睡着了,刘志刚驾驶着越野车,直奔芦山县灾区。在他心里,早一分钟到达灾区,就能早一点为灾民建起板房。
 我们费尽周折拿到了进入灾区的通行证,继续前行,车轮下不再是平整的沥青路,而是崎岖的山路。因为是夜间,前面的路根本看不清楚,天亮后,我们回头一看,刚刚经过的山路窄到仅容一辆车通过,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大家不禁冒了一身冷汗。
 在雅安地震中,天全县和芦山县受灾最为严重,灾区满目苍夷、一片狼藉,楼房要么倒塌,要么发生裂缝摇摇欲坠。我们在芦山县芦阳镇第二小学“安营扎寨”,这里是灾民的暂时居住区,一处活动板房里睡着三四十人,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未出满月的婴儿。灾区除了需要食物外,更迫切需要的是板房,因为板房不会在余震中倒塌,住着安全。
 到达学校时,当地下起了雨,无法搭建板房,刘志刚和工人们只能将材料暂时放到学校的操场上。为了不妨碍灾民的居住空间,我们几个人把板房材料铺在地上,排成一排躺在上面睡。期间,我和电视台记者采访了几名灾民。
 采访结束,已经是晚上9点了,我正在思考接下来的采访提纲时,突然感觉地面震动,随后很多人喊着“余震来了……”虽然只有几秒时间,但震感非常明显,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地震。这个晚上发生了三次余震。其实,自从雅安地震发生后,这里一直有余震。
 在来灾区前,我们以为这里的食物会匮乏,所以除了给灾民带来杠子头、面包、火腿肠等食物外,还给自己准备了很多方便面。可是在灾区,几名灾民把家里的腊肉拿了出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大家站在一起吃饭,格外温馨。
 
 采访传稿不顺 大家抱团克服
 当地宣传部门专门腾出一块地方,让记者写稿子,这里有电源,但网络不是很稳定,能否把写好的新闻稿件传回报社,就要看个人的运气了。虽然大家互不认识,但不管谁遇到了采访、写稿困难,其他人都会给予帮助。
 按照要求,到达灾区后,每天都要写一篇稿件,实时报道灾区情况。第一篇稿件已顺利发了回去,可是第二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网络中断,无法发送稿件。刘志刚看我急得团团转,说他手机还有点信号,建议我把稿子传到他的手机上,然后再用手机微信发送。我登录上微信后,将3000字的稿子分割成8部分,逐次传送,最后终于传回了报社,紧张的心情才算平静了下来。
 听说天全县受灾情况后,我决定去看看,可是没有直达的车辆,而且一些路面已经错开。焦急中,我遇到了天全县灾民组成的志愿车队,他们骑着摩托车,为志愿者和记者提供方便。一名年轻志愿者表示愿意带着我去天全县的灾区。
 山路虽然比较平整,但弯度和坡度都非常大,路面上还有裂纹,山体时常滑坡,危险随时会发生。我坐在志愿者的摩托车上,腿有点软。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安全到达目的地,采访任务顺利完成。
 我和电视台的记者在灾区待了三天,感触最多的是人间的温情。救援人员全力以赴,幸存下来的灾民也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前来帮助他们的志愿者和解放军官兵无比感激。当时在那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灾民自发在路面设立物资分发点,大人小孩只要看到志愿者、解放军官兵,就会主动递送食物和水。
 在天全县的一段路中,一名老大娘还在路边支起了铁锅,锅里炖着大白菜,铁锅旁边放着碗筷,只要看见有人路过,老大娘就会招呼前去吃饭。
 虽然灾区条件艰苦,但这段经历是难忘的,它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援救、抱团战胜困难的精神。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