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03版
神舟访天记 |
第04版
速读潍坊·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景海鹏陈冬出色完成任务,创中国航天员太空飞行时间新纪录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安全出舱,并创下中国航天员太空飞行33天的最长纪录。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安全“回家” 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 11月18日13时许,张高丽等领导同志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通过巨型电子屏幕观看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的实时画面。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13时59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14时37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顿时一片欢腾,大家共同庆祝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张高丽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贺电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胜利完成这次任务的航天员,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航天员抵京,将进入医学隔离期 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在太空驻留长达33天,其中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30天。期间,他们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包括在轨维修在内的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等数十项工作。 这次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也为下一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实验室和未来空间站长期驻留收集了数据、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太空飞行,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迄今飞得时间最久、次数最多、高度最高的航天员。航天员陈冬终于圆了飞天梦想,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中首次完成太空飞行任务的男航天员。 18日晚,景海鹏、陈冬乘坐专机从内蒙古平安飞抵北京。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截至目前,已有11名航天员14次在太空留下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印记。浩瀚宇宙,探索永无止境。作为人类开展太空实验、探索宇宙的平台,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说:“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承接第二步与第三步的关键之战,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我们向着空间站的目标又迈进了重要一步。” 降落过程 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被火焰包围 长达33天的在轨运行,神舟十一号想要“回家”,第一步就是和天宫二号分离,然后是制动离轨,进入返回轨道。 随后,飞船开始自由下降。从离开原运行轨道到进入大气层之前,飞船要完成推进舱分离,建立再入姿态,返回舱要建立正确的再入姿态角(速度方向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这个角度必须精确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角度太小,飞船将从大气层边缘擦过而不能返回;如果角度太大,飞船返回速度过快,就会像流星一样在大气层中烧毁。 飞船返回舱进入稠密大气层后,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的阶段。大气层欢迎飞船回家的方式有点儿特殊。飞船在穿越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此刻坐在返回舱内部,从两边的舷窗向外看去,窗外一片通红。 不过虽然看起来一片火海,可是航天员坐在这里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为什么呢?在飞船返回舱外表涂着灰色的特殊材料,它们可以耐住这上千摄氏度的高温,通过慢慢燃烧掉自己给飞船降温。这也是为什么在地面上看到的返回舱总是外表黑乎乎一副烧焦的样子,其实里面的温度绝对安全舒适。 进入黑障区是航天员“最难熬的时光” 飞船返回舱在穿越稠密的大气层时,航天员要做什么呢?航天员可以适当地调整姿态,把身体紧贴座椅,同时肌肉紧绷,用腹式呼吸,这是为什么呢?进入大气层时,飞船飞行的速度在每秒7.5公里左右,高速下降产生的过载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个过载有时会达到4个G左右,相当于有4个自己坐在身上,采用适当的姿态就可以对抗这种过载。 大约下降到约80公里的高度时,会进入黑障区。由于和大气层的高速剧烈摩擦,在返回舱表面会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会屏蔽掉所有电子信号,出现黑障现象。这时,返回舱与地面暂时失去联系,这对飞船和航天员的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大概要持续4分钟到6分钟,一直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高的地方,黑障才会消失。 出了黑障区,和地面重新建立通信联系,接下来一个重要动作就是开降落伞。开伞的过程,对于坐在返回舱内的航天员来说,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返回舱又是摇摆又是旋转,甚至还有翻滚,这个运动是非常剧烈的。对于人的身体来说,所感受到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情况。但是航天员们说,这又是一件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事,因为这样的摆动意味着降落伞的打开是正常的。 随着主伞的完全打开,返回舱逐渐恢复平稳。这个时候,飞船的速度就降到了每秒钟7米左右。不过,这个速度对于3吨多的返回舱来说,仍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此时,坐在返回舱里的航天员也要系紧束缚带,准备好对抗着陆冲击。接下来,返回舱的防热大底被抛掉。当飞船下降到离地面只有一米的时候,飞船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就会点火,产生向上的推力,这样就把飞船下降的速度进一步降低到了每秒3米。飞船就可以慢慢平稳地降落在预定的落区了。 揭秘 “神舟开舱第一人” 今年40岁的李涛现为主着陆场救生回收队高级技师。自1999年以来,参加了神舟一号至十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等14次大型试验任务。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他一直担任开舱手,圆满完成10次神舟飞船返回舱开舱任务,被称为“神舟开舱第一人”。这次,继续由他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开舱任务。 开舱手就是飞船着陆后第一个上前把飞船舱门打开的人。“所以我经常被朋友开玩笑说,我是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看到的第一个地球人。”李涛说。 其实开飞船的舱门和我们印象中的开门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要用专用工具精准插入锁孔,然后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关键是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航天员的身体可能一下子适应不了,太慢,则会耽误航天员的出舱时间。这是一个技术与心理并重的职业,李涛经常一个动作一天反复练习上千次,手酸痛的连筷子都拿不起来,还要针对高温低温、晴天雨天、水中陆地等不同环境进行反复的练习。 李涛现在已是空中指挥部对北京飞控中心通信专业的负责人。“或许几年以后开舱会成为我的副业或者是回忆。那意味着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又有了新的进步,而且我还会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陪孩子。”李涛说。 花絮 航天员返回第一餐 航天员安全返回后进入医监医保直升机,换下航天服,检查完身体,紧接着就要吃上“回家”第一餐饭。航天员会吃点啥呢?其实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便饭。主食有小馒头、花卷、米饭、二米粥;荤菜有蘑菇炖鸡、白萝卜炖羊肉;素菜有清炒小油菜、醋溜土豆丝、炝拌咸菜丝。另外,还有羊肉泡馍。 A02—A03版 文/图 本报综合新华社、央视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