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宁波,随着民办中学选拔日子的临近,每个周末,众多“小升初”培训学校内上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学生揉着眼睛听课,时不时打着哈欠;教室外,家长在休息室内百无聊赖,靠玩手机游戏或看电视剧打发时间。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靠前的座位,通宵排队报名。(11月22日《现代金报》)
“小升初”培训班火爆,并非宁波一地的“特色”,不过是全国各地疯狂培训班的冰山一角而已。无论是通宵排队报名“抢座”,还是在百无聊赖中消磨时间,映射出的都是家长因子女教育而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复杂心态。 对于那些从学校放学后就往培训班赶的孩子们来说,放弃了周末,也就等于放弃了童年应该有的玩乐时光。对于陪读的家长而言,放弃的则是个人应该有的时间和空间。由此,那些林立的校外培训班,已然把一种不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变成了常态。 明明累得不行,但面对外人的询问,一些孩子还是硬撑着说“不累”。明明对“报班”的必要性心里没底,但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上进”“全能”,很多最初持果断决绝态度的家长,也慢慢地心软了、口松了。在这个怪圈的裹挟下,大人和孩子们不自觉地强迫自己再忙一点、再累一点、再苦一点。当然,总有高兴的,那便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班了。 可以说,“小升初”培训班的火爆,学生尤其是家长的焦虑情绪是重要原因。一句“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对一些孩子没兴趣的培训班表现得“兴致勃勃”。其实,家长并非不懂教育,也绝非不懂得尊重孩子。但无论是“分数最大”,还是“名校情结”,现实中都比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意愿显得更为重要。诚如有的家长所言,“别的孩子在课外使劲地补课,哪个家长还能淡定”,“我不想孩子长大的时候怨恨我,说我没有舍得花钱给他报培训班”。 顾虑重重之下,连真正的“起跑线”在哪都尚不清楚却又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面对培训班不遗余力甚至无所不用其极进行的“效果”宣传,又有谁能保持理性?守住“快乐教育”的初心? 当然,对于“小升初”培训班的畸形火爆,绕不开应试教育失之偏颇的理念。只有站在基础教育改革、均衡资源配置的高度去反思,才能不回避“家长焦虑症”真正病灶,才能将孩子们从被动培训中解脱,将家长从被动陪读中解放。 日前,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可以视为通过引导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来变相求解的制度努力。但说到底,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体系一日不建立、一日不落地,“培超疯”就总能嗅到“假素质教育”的漏洞而复活、寄生。对此,还是希望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早日破题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