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著名品牌”的金色牌匾悬挂在一家制衣企业的荣誉栏中,颁奖单位为“中国名牌产品培育委员会”、“中国品牌调查统计中心”。“中国著名企业”、“中国名优产品”、“中国知名产品”……类似的评选项目在中国名牌产品培育委员会以及中国名牌培育监督委员会中有近40个。企业缴纳几千元不等的“工本费”后,便可得到梦寐以求的“名牌”认证。 (11月25日《北京晚报》)
看到“中国著名品牌”的标签后,不少消费者会不由得与“中国驰名商标”等混为一谈,对企业肃然起敬。殊不知,“中国著名品牌”不过是用几千元买来的山寨荣誉而已。 消费者对山寨荣誉深信不疑,在一定程度上缘于发证社团够唬人,谁能想到中国名牌产品培育委员会和中国名牌培育监督委员会这样的“大腕”也会办花钱办事的买卖。 山寨荣誉泛滥,首先得怪企业的虚荣浮躁。由于产品质量、规模等不达标,一些企业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荣誉,便想起了歪门邪道,花钱不多,消费者又难辨真假,可谓提升企业形象的一条捷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规定,对于那些购买山寨荣誉用于企业或产品宣传,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吸引消费者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违法事实和造成的后果责令企业停止违法行为,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 对于这样的处罚规定,企业会毫不知情吗?企业明知可能会受到处罚,却有恃无恐,只能说明这种违法的成本不够高罢了。贩卖山寨荣誉的生意风生水起,但是受到处罚停产的企业又有多少?若真能严格执法,这些企业还敢乱伸手吗? 企业该罚,那些发放山寨荣誉的社团呢?仅中国名牌产品培育监督委员会可以办理的资质认证就有39项,包括“中国名优产品”、“中国知名产品”、“中国优质产品”、“中国××行业十佳名优产品”等,只盯着买荣誉的企业,如此多认证,查到何时才是个头?若能管住这些社团,清理山寨荣誉也就如“庖丁解牛”般省事了。 凡是名称中带有“中国”字样的各种合法社会团体,必须在民政部登记、备案。只要监管部门愿意痛下狠手,“收拾”这些社团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头戴“中国”光环的社团,就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干着买卖山寨荣誉的勾当,若得不到监管的默许,他们又哪来的胆量? 每每说到清理山寨荣誉,监管部门都会说太多、清理有难度。而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难点不过是不舍得向社团和企业下狠手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