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我熟悉的郝湘榛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遗作《天国梦》终成一梦
2016年12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遗作《天国梦》终成一梦
  《来了人儿》和《自己下棋》手稿。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郝湘榛先生天生就是为文学创作而生而来的,他在苦于短暂的一生之中写出了21部中短篇小说,还是觉得才情未尽,嘲笑江郎。他不甘心命运不济,决心创作长篇巨制《天国梦》,可惜《天国梦》终成一梦。

思考作家的历史责任 构思写作的时代特点
  我是1966年毕业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就在高考前夕“文革”爆发,耽误了应届毕业的高考,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去八年,从1966年到1976年回城,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耗费了十年光阴。“文革”在之后成为亿万人议论、争论、评论、回忆的话题和经常讲的故事,自然也成了我和郝湘榛先生茶余饭后经常闲聊的话题。两人的遭遇经历大都感同身受,深恶痛绝。但是过了几年之后,他突然向我感慨地提议说:“那场文化革命是个大事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亲身经历的人应该写出长篇巨制来反映这段历史,这是当代作家的历史责任!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面世和其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与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经历者——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历程分不开的。无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还是高尔基的《母亲》,无论是鲁迅的《故乡》,还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是作者本人在那个时代的见证与感悟。《史记》之所以坐拥中国古典文学翘楚位置,就是司马迁本人见证或者考察了历史……”
  我知道此时郝老先生的思绪、思考和思想都已经聚焦到了“文革”这块当年还未开垦的文学处女地!但是,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许多人对这段历史还是讳莫如深,文艺界也鲜有作品发表。我跟先生说:“可以思考,可以缅怀,可以回忆,可以先讲故事……”我们的讨论始终也没有结果,最终不了了之。
  当年山东文坛的领军人物老作家王希坚先生慧眼识珠,之所以极力推荐郝湘榛先生,就因为郝湘榛的写作气度不凡。他当时创作的反映农业合作化之初的几部小说已经引起轰动,只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时过不久他和王希坚先生都先后遭到厄运,从文坛上消失了。
  而在几十年后,我看到了他雄心初露的《天国梦》。


五十岁后才入正轨 常叹时间不够用
  进入新世纪,当代青年们的文化水平、文学素养普遍提高了。文章也许人人会写,作家也许不乏其人,但是,真正有气度、有特点、出手不凡的文学大家和伟大的作品还是凤毛麟角。文艺界朋友们追思起来,都不无遗憾地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遍天下文章,都不如一本《人之初》好看!还是郝湘榛先生的文章,文风特殊,味道特殊,幽默风趣。
  我和先生相处长达30多年,我深知先生如果再长寿一些,他的警世之作或许就面世了。他曾十分懊恼又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如果不是打成右派,白白浪费了接近三十年时间,我会写出一些好东西来的!后来改正了,也老了。”这是老人的一段无可奈何的道白。先生从1957年到1978年,整整22年最富光华的时光浪费掉了。50岁后的郝湘榛先生尽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接连不断地写出了十五六个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半边天》,细数起来,已经算是高产作家。毕竟上天给予他的时间太少了。在他逝世后的这几年,我们又陆续地发现他一些未经整理和未写完的遗作《来了人儿》《自己下棋》《天国梦》。《来了人儿》是个饶有风趣的短篇小说。他以贯有的文风和讽刺口吻,写出了一位山村里少吃缺穿、十分贫穷的老农民心态,以一系列吝啬的做法招待穷亲戚的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细细读起来,令人捧腹。
  《自己下棋》是反映自己晚年轻松、休闲心态和矛盾心理的短篇小说,写出了街头巷尾那些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游手好闲者之流,聚集棋盘围观对弈双方,偏三阻四、争胜好奇,胜者骄狂,败者气馁的各种嘴脸。作者最后写明“与其与人下棋,不如自己对弈”深沉的哲理话题。
  《自己下棋》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有一天,我去先生家,院子里静悄悄地,以为先生睡了,正欲转身退出,不料隔帘看见先生竟然独自一人在下棋。我笑了。先生也笑了,说:“拟一个假想敌人作对手和你对弈,很有味道……”于是推开棋盘和我说话。没想到多少年后,他竟遗留给我一篇没有写完的小说《自己下棋》,真叫他一语成谶。

多年后发现遗作 《天国梦》只有开篇
  先生曾经亲自对我说过:“我最喜欢卢梭的《忏悔录》。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卢梭一个人敢于把自己一生所犯的错误,一件一件坦然无余地忏悔出来,并且告诉世人。这样的人才值得敬仰。”
  多少年后,我看到了他深藏在箱底的宏篇巨制——《天国梦》的开篇部分。《天国梦》是反映1966年“文革”期间红卫兵大串联运动的故事。开篇就写道:“那列开往北京的列车,真是吓人,弧形滑溜的车厢顶上,竟和聚了蝗虫那样踞满了人。细看,是些清一色的半大小伙子和稀嫩可餐的年轻姑娘,多疼人哪!要是过隧道被搡下来,或是一个打盹儿被晃下来,那可就麻烦大了。可他们像有神经病似的满不在乎,还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忽然又可着嗓子大声唱那支非常流行的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唱了一遍不过瘾再唱一遍,又唱一遍,越唱声音越大,身子往上一蹿一蹿,后来竟成了喊叫,有的竟转了嗓。唉!大家这样坚定地下了决心,这样坚定地不怕牺牲,就是神仙也没法治了……”这就是《天国梦》开篇第一节的描写……
  从作者那笔调,那口吻,那些个比喻,那老辣的文风一上眼就看出来,这是郝湘榛先生的大手笔。我知道,这是作者思考谋划运筹了多年的结果。作者慢慢展开画面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写了三四万字之后就突然停下,没了下文!故事还没讲完就戛然而止。先生没有说明这件事情的原委,也从未向我提起过,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了。
  倘若先生一鼓作气,一路写下来,很可能就是一部浩浩荡荡几十万言的宏篇巨制也未可知。很可惜,《天国梦》没有写完,最终成了天国梦。我猜测可能与先生之后某些思想变化有关联。很遗憾,《天国梦》没有成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