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明、清时期,以科举考试为导向的传统办学仅惠及少数人,不断提升教育普及面则是兴新学所致力的目标。在薄弱的传统办学基础上兴新学,经费和校舍作为硬性条件,哪样也绕不开。民国早期,潍县开始推广创办公立小学,县立、区立、镇立(乡立)并行。按制度收支教育经费、庙产兴学,辅之以劝导各界捐赠等对公立学校的开办和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民国时期教育经费 大多出自地丁附捐 清代在科举时代,潍县见诸记载的科举教育经费为廪粮银每年一百七十三两六钱六毫,用于维持三位一体的学署、文庙、县学正常运转和教谕、训导两位学官的官俸,以及20名廪膳生员的廪粮补贴。兴新学之初,潍县地方官署创办学堂能够支配的经费,见诸记载的也就有校士分馆(原潍阳书院)的底款。至于廪粮银及属于公共财产的潍县考院的沿街房租金收入,科举考试废止后是否也用于兴新学则未见确切记载。 到了民国时期,潍县教育经费有了固定来源,除学田租金、杂捐等以外,大多数出自地丁附捐。1921年起,每官亩一亩征收铜元一枚,全县每年能够收取京钱两万八千九百二十三千五百文。1926年起,一两地丁银每年收取附捐二角七分二厘,加上其它杂项收入,全县共收取17000多元(银元,下同)。到了1929年,一两地丁银收取附捐六角,加杂项收入,全县共收取36900多元。1934年,教育经费收取达到新高,包括学田租金、各种杂捐、基金生息、附捐等项目共收取59400多元。 潍县教育经费的具体收支,仅发现县立初级中学一处学校的记载。自1929年起,该校每年的固定经费12000元,由县教育经费委员会按月拨给。在这之前,该校开办经费系以原来的初级师范学堂底款京钱三万六千千为基金,每年获利息京钱三千六百千,房捐京钱一千千,商捐银二千两。1916年后因市面冷落,商捐减至银一千两左右。
潍县城区庙产兴学 寺庙房产改建校舍 庙产兴学即把佛教寺院和道教庙宇的房屋和财产充作兴新学的校舍和办学经费,起源于清末洋务运动后期,持续至1930年前后。潍县见诸记载的庙产兴学活动是将城区(即潍县第一区)合适的佛教寺院和道教庙宇改建为校舍。 潍县最早的庙产兴学活动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第一公学经地方官署允准,暂借东关关帝庙用作校舍。该校第二年迁往油坊沟街新址后,女生班改组为坤明女子学校,迁入东关关帝庙办学,为潍县第二处女子学校。坤明女子学校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改为公办,先后称潍县第一区区立第三小学、县立东关小学、东关东南镇中心国民小学、潍坊特别市第五小学、潍坊市第五小学、叶挺街小学、东风街第二小学等,后来撤并。 庙产兴学活动在潍县城区的高潮时期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石佛寺在潍县庙产兴学活动中创办的学校最多。1917年,潍县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在石佛寺创办,延续、沿革情况不详。1923年,潍县县立师范讲习所在石佛寺设立。1930年后,石佛寺是潍县县立中学附属小学的校舍。县立中学附属小学前身是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附属小学,校长由县立中学校长齐杞南兼任,学生200余人,1938年1月日寇侵占潍县时停办。抗战胜利后,石佛寺为省立潍县中学、县立中学的校舍。 1923年,郭延宾、郭左泉等人清除潍县天仙宫(原址位于今潍坊百货大楼以北,正在改造建设中)内神像。潍县东南镇镇立文昌阁小学在此创办,先为初小,后有高小。抗日战争胜利后,校名为东南镇中心国民学校。学校设6个班,学生300多人。建国后名称依次为潍坊特别市第二小学、潍坊市第二小学、南宫街小学、爱武街小学等,后来撤并。 同年,开明人士丁国栋在北关准提庵(原址位于今潍城区东大街北门大街口以西街北)创办北关小学并担任校长。该校3个班,学生50人,系义务性质,办学经费为民众捐助。抗战胜利后改校名为北关镇第二中心国民小学,设6个班,学生200多人。解放后名称依次为潍坊特别市第十二小学、潍坊市第十二小学、北关东大街小学、红光街小学、东大街小学等,后来撤并。 1932年在潍县保安街北头关帝庙(原址位于今潍城区东大街和平路口一带)创办东北关小学,陈锡俸担任校长。后来校名改为河西镇保安街小学,设4个班,学生200余人。再后名称依次为河西镇镇立保安街小学、北关镇第一中心国民小学,14个班,学生600多人。解放后名称依次为潍坊特别市第十三小学、潍坊市第十三小学、北大路小学、援越街第二小学、北大街第二小学,即今潍城区和平路小学。 1934年,在潍县撞钟院前街西头观音大士庵(原址位于今潍城区颐园社区内)兴办县立撞钟院小学。后经扩建,增设高小班,学生200余人。丁昭民(又名丁子新)任校长,后名称依次为第一区区立撞钟院小学、潍坊特别市第四小学、潍坊市第四小学、北门大街小学、胜利路小学,即今潍城区北门大街小学。
◎相关链接 从铁佛寺到石佛寺 石佛寺,潍县本地俗称南寺。南寺前街、南寺前巷、南寺后巷、南寺西巷等曾经的潍县、潍坊老街巷都是以石佛寺的俗称而得名的街巷。 石佛寺的历史十分悠久,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修。其主要设施是:山门三间,横嵌书有“石佛寺”的贴金石匾;前殿三间为天王殿,东、西廊为伽蓝达摩堂;大殿为大雄宝殿,殿内正中是高大的石佛坐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西墙是宋代画家崔白绘画,宋代学者、词人苏轼题词的布袋和尚石刻像。石佛寺即以石佛坐像而得名。 石佛寺为当地有影响的佛教寺院。明、清时期,潍县管理佛教事务的官署僧会司设在石佛寺。每年四月初八为浴佛日,当地僧侣都要到石佛寺礼拜。石佛寺原有铁佛一尊,故石佛寺原名铁佛寺。后铁铸大佛毁埋于地下,再后来又出土。石佛坐像后来也出土,只剩下头部以下部分。现在,铁佛和石佛都保存在潍坊市博物馆内。 1964年,石佛寺原有建筑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原址陆续改建为住宅楼。1997年,潍坊市旧城改造拆除石佛寺原址附近的古旧街巷和民居。与石佛寺俗称相关的多条街巷整建制拆除并注销名称。
天仙宫 天仙宫,潍县本地俗称南宫。南宫前街、南宫后街、南宫西街等曾经的潍县、潍坊老街巷都是以天仙宫的俗称而得名的街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潍坊知名美食南宫和乐招牌的地域名称也来源于天仙宫的俗称。 天仙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天仙宫内有大殿两间,塑玉皇大帝像。西侧有药王庙,供奉古代名医孙思邈。民初,天仙宫内的药王庙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初九都有祭祀活动。 1923年后,天仙宫原址长期作为校舍使用。1984年南宫街小学撤并后,天仙宫原址曾为潍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舍,2008年附近地域旧城改造时一并拆除。与天仙宫俗称相关的多条街巷同时拆除并注销名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