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县地方贤达继承明、清时期重视科举教育的传统,主动参与兴新学,民间创办学堂、学校蔚然成风。到七七事变前,潍县的私立小学无论是在办学质量还是在数量上,与公立小学相比都要高出一筹。 丁氏自办两处小学,设施齐全教学质量突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潍县开明人士郭恩敷、杜佐宸等人在城里增福堂街路南创办智群学社,以研究新学,开启民智为宗旨。三年后,智群学社迁至胡家牌坊街关帝庙(原址尚存,即今潍城区十笏园文化街区关帝庙)内孔相祠论古堂,并附设智群小学堂。后来智群小学堂又迁至曹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改为简易学塾。 1921年,开明人士丁毓庚对学塾作整顿充实,改组为丁氏第二小学,由他的四子丁锡田任校长。该校起初为初级小学,后来发展为六年制完全小学。1933年,私立学校批准立案后,校名改为潍县私立丁氏群化小学。杨质斋、丁子峻先后任校长。该校师资水平较高,教学设备为县内一流,有标本仪器室、音乐课教室、学生图书馆等等,教学质量尤为突出。 潍县解放后,群化小学于1949年6月由政府接办,名称依次为潍坊市第十四小学、邓发街小学、东风街第一小学、北大街第一小学,即今潍城区实验小学。 宣统三年(1911年),开明人士丁叔言(丁毓庚生子)创办丁氏第一小学,并自任校长。校址在城里南门大街东(今潍城区向阳路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学生180余人。 1933年私立学校批准立案后,校名改为潍县私立丁氏益群小学,郭荆玉任校长。这所小学治校严谨,教学设施齐全,重视教学质量。1934年,潍县小学举行选优观摩会(会考)时,从第十八级(六年级)选出四名学生参加,结果三人成绩获前三名,另一人获得第五名,如此优异的成绩,在潍县教育界传为佳话。1938年初日军侵占潍县时该校停办。
郭氏合并学塾建校,教学有方慕名入校者多 明、清时期,郭氏家族为潍县乃至山东省内知名的科举家族。清末兴新学创办私立学堂,郭氏家族闻风而动。宣统二年(1910年),家族内思想开明、声望很大的人士郭韵琴积极倡导办学,得到族人郭恩敷、郭恩孚、郭恩元等人响应。校董会随即组成,负责筹措办学经费,责成郭恩元(字渔山)主办。郭渔山将族间各家学塾合并后改组为学堂并担任堂长。校址设在城里西门大街,校名郭氏两等学堂。民国成立后,校名改为郭氏小学,郭渔山仍担任校长。他悉心筹划,聘请地方上德高望重、热心教育的人士到校任教,并购置各种教学仪器,学校设备逐渐完善。他主持校务七八年,教学管理有方,循循善诱,慕名入校者越来越多。1915年,国家教育部派人来潍,到各学校进行调查,认为该校成绩最优。不久后,教育部授予郭渔山二等嘉祥章,以示奖励。 1916年,郭氏小学迁至郭宅街(今潍城区郭宅街)东首路南,在校学生5个班,200人左右。1929年,晋军进犯潍县,校舍毁于炮火,该校迁至郭宅街路北郭氏家庙,又有较大发展。1933年,私立学校批准立案,该校改校名为潍县私立郭氏励新小学,校舍共三处,棋盘街北头路西原郭氏家庙为一校,郭宅街东头路北原校址(亦郭氏家庙)为二校,棋盘街南头路西带操场处为三校,在校学生700人,为当时潍县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校长陈季高同时也是县立初级中学的音乐教员。他为励新小学创作校歌。歌词是:“熙熙攘攘,大家一堂。同学们,同学们,时时刻刻,孜孜不息。大家努力,努力,不断地努力!天资聪明不足恃,全靠努力!天资聪明不足恃,全靠努力!”这首校歌印成歌片,与该校自编铅印的《小学生实践纲要》同时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校歌主题在于引导学生不恃天资全靠努力,鼓励学生奋发上进,反映了该校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 潍县解放后,励新小学由政府接办,名称依次为潍坊市第一小学、棋盘街小学、文化街小学等,后来撤并。 开明人士创办私立小学 数量远远多于公立小学 支持兴新学的开明人士在潍县城区有很多,他们先后创办的私立小学数量远远多于同期公立小学。 张毓莹曾任潍县劝学所所长。她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张氏学堂,但时间不长,具体情况不详。1918年她又在城里大十字口(今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口一带)创办张氏传薪小学,自任校长,学生100多名,1928年停办。 1920年,潍县城富商陈启之创办陈氏小学。系初、高两等。校址在城里松园子街(原址在今潍城区城关街道潍州社区内)西首街北,陈兰芳担任校长。私立学校批准立案后,校名改称潍县私立陈氏启幼小学,校长郭华初,学生180余人。1938年1月停办。 截至七七事变,潍县城区先后创办的其它私立小学及存续时间如下: 武氏自立学校(1911-1926年),武星坡创办,郭郡儒任校长,校址在东关大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街北,后迁至安丘巷(今奎文区安丘巷)路东;养正小学(1911-1917年),陈纪元创办,自任校长,地址在城里西门大街北;刘氏研志小学(1914-1917年),刘作恭创办,自任校长,地址在城里太平街东首路南;谭氏学校(1919-1920年),谭氏家族创办,宋彝民任校长,地址在东关李家街(今奎文区李家街)一带,后彝民学校接办;彝民学校(1920-1925年),宋彝民创办,自任校长;育德小学(1924-1928年),谭炳玉创办,自任校长,地址在东关红土湾崖(今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内);广义学校(1925-1930年),田希桥任校长,校址在城里忍和街(今潍城区城关街道岳王庙社区内);田氏学校(1926-1929年),田氏家族创办,郭菊畦任校长;广育学校(1926-1928年),校长谭石村,校址在东关大街一带;滋善平民第一学校(1926-1929年),滋善社创办,校址在城里海道司巷(今潍城区海道司巷)三贤祠内;滋善平民第二学校(1927-1929年),滋善社创办,谭兰沼任校长,校址在东关前所街(今奎文区前所街)一带;红十字会小学,潍县红十字会1929年创办,校长刘锦溪,校址在城里南门大街一带,只有初小,主要招收贫苦子弟上学,免收学费,有时还发课本,1945年迁往松园子街,改称慈航小学,解放后由政府接办,改称潍坊市第十五小学,1953年并入第四小学;潍县天主教会神甫张琴堂在东关棘子沟(今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内)创办崇德小学(1933-1938年),在城里太平街创办爱德小学(1933-1945年),在南关天主教堂(今潍城区和平路胜利西街口以南街东)创办三德小学(1933-1948年);竟进学校(1934-1938年),于蕙州创办,自任校长,校址在城里东门大街一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