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被谢绝 孩子怎能爱分享 |
家长举动使孩子难以体会分享之乐,会强化孩子独占心理 |
|
“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孩子就是不给人家玩玩具,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很多家长都遇到过此类情景。孩子不愿分享玩具是不是很“自私”呢?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孩子不愿分享,不可以强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进行引导。 苦恼 弟弟不能碰姐姐的玩具 “能不能把你的玩具给弟弟玩一会?”“不能!”家住奎文区虞河生活城王女士的女儿斩钉截铁地说。据了解,王女士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7岁,正读小学一年级,儿子今年2岁。王女士说,虽然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但两个人的玩具分得很明确,尤其是姐姐的玩具,从来不让弟弟碰,除非姐姐不在家,弟弟才会偷玩一会儿。 “我们家的玩具特别多,可每次亲戚家的孩子来玩,两个孩子都不愿拿出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弄得亲戚看起来很尴尬。有几次是碍于面子,我直接把女儿的玩具硬拿给亲戚家的孩子玩,最后把女儿给惹急了。”王女士说,由于儿子年龄还小,不愿与其他人分享可以理解,但是女儿都7岁了还是很自私,这让她很苦恼。 王女士还告诉记者,女儿平时不喜欢吃馒头只喜欢吃面包,家里只要有面包总会被她一个人霸占。有一次在饭桌上,弟弟想吃面包随手拿了一块,没想到女儿接着就变脸了,还朝着他大喊,这面包是她一个人的,不能给弟弟吃,王女士听了很心酸。“我就不明白了,女儿小时候表现得还挺大方的,我问她要什么她都会给我,看见同龄小朋友过来,也会主动把玩具给人家玩,可为什么长大后,就变得这么自私了呢?”王女士感到很疑惑。
分析 “自私”与物权意识有关 就孩子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的这种行为,记者采访了潍坊市启航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于滢泉。她指出,分享行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引导逐渐形成。 就王女士女儿“自私”的行为一事,于滢泉分析说,首先,王女士应该回想一下,此前有没有因为所谓的“自私”而批评过孩子,如果有,那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成年人看来,孩子不愿把自己的玩具与其他人分享被视为一种自私行为。其实,这是因为孩子有较强的物权意识,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自私’。”于滢泉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像王女士一样,家里来了其他小朋友,父母会让孩子把玩具拿出来一起分享,甚至在孩子不同意的情况下会强迫分享,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父母的意愿不能强加在孩子身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上会逐渐形成清晰的自我界限,会保护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于滢泉说,孩子不愿分享,也是孩子人际界限清晰的表现。 同时有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孩子从3岁左右,自我意识会逐渐觉醒,会慢慢开始懂得拥有的概念,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物品都有明确的占有性,在孩子的心中,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属于他一人的,只要他的利益受到一丁点的威胁,他就会迅速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专家 分享能力培养要靠引导 “作为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孩子是玩具的主人,他有权决定给别人玩或者不给别人玩。如果孩子不愿与其他人分享,家长最好不要强迫。”于滢泉说,若碰到孩子不愿分享的场景,不管是自己家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都不要威逼利诱或强迫孩子,而是要宽容耐心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可见,分享必须是孩子的自愿行为,如果孩子能发自内心地愿意与别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孩子就真正具有了分享能力。作为家长,需要培养的就是孩子这种自愿分享的能力。 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相关专家表示,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让孩子尝试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理解,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应家长的要求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长时,他会认为家长是真心需要或者喜欢这个东西,并且会因为与家人的一起分享而感到快乐。因此当孩子与家长分享物品时,家长在接受孩子物品的同时,还要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快乐的情感,以便强化孩子分享过程带来的快乐体验。 于滢泉表示,分享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引导而不是说教,“人家都分享了,你也应该分享!”不少家长总是这样教育孩子,其实这种说教没有意义,而且带有功利性不适合孩子。家长可以采取讲故事、看动画、玩“轮流”游戏等孩子能理解并乐于参与的方式去引导,故事里可以有个小人物或者小动物因为愿意分享而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快乐等等,让孩子慢慢明白分享的必要性。“当然,关键是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不分享行为,如果能正确看待,就知道了该如何去引导。”于滢泉说。 提醒 勿强化孩子独占心理 孩子的“占有欲”是其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的心理现象。然而,如今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特别是家里的老人,过于溺爱孩子,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独占心理,弱化了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能力。 于滢泉指出,引导孩子学习分享应该从幼儿开始。而问题是,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往往重形式而忽视了谦让的真正精髓。当孩子跟家长分享时,家长常常以各种理由谢绝分享,并没有真正接受孩子分享的物品,使得孩子难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长此以往,反倒会强化孩子的独占心理,觉得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造成自私的心理。 来自市区一家幼儿园的幼师刘老师表示,在幼儿园,总会有几个小朋友的占有欲特别强,自己带的玩具绝不会让别人碰。“孩子的‘自私’和独占在家里可能不会引发冲突,但到了幼儿园或者学校就不一样了,这样的性格容易与其他小朋友产生冲突,会影响孩子的社交,不利于其心智成长。”刘老师说。 本报记者 刘江峰 【急功近利乃教育天敌】刚刚建好的学校还没开学,上面便要求申报“特色项目”;某学校来了一位新校长,就职演说就表示“明年高考成绩一定要有突破”,于是便用重金四处挖“优生”;一些新建学校提出“三年打造名校”,五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高端学校”……这些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因而习以为常的说法和提法,只要仔细琢磨便会觉得不对劲儿。 “急功近利虽然并不都直接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最终的受害者却是孩子。因为急功近利,孩子不能接受符合教育发展特点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最后可能贻误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急功近利与教育水火不容,乃教育的天敌!” ——@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
【平板进学校当慎重】近日有媒体报道,山东邹平黄山中学推行“平板教学”,高一学生每人要交2800元,用于购买所谓“智慧学堂”必需的平板电脑,多数家长对此持消极态度。毕竟,2800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并非一个小数目。而推广这个项目的相关领导均认为,此项目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并不违规。 “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只是教育现代化的表象特征。在使用新技术时,不要忽视其‘辅助’地位,切忌喧宾夺主。真正的教育改革,要求教育从业者提高教学站位,革新教育观念和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育内核的现代化才是教育真正的现代化。” ——@媒体评论员三九木
【朋友圈,拉票圈?】近日有媒体报道,云南某高校学生梳理的“在学校,最让你蓝瘦香菇的十件事”中,“革命友谊变成了投票、转发、拉粉丝”名列第七。 “朋友圈拉票甚至买票,投出来的‘最美’‘最佳’到底价值含量几何?确实值得思考。很多形形色色的投票,都缺乏权威的评定机构,仅靠个人拉关系、走后门,拿到所谓‘最××’最终只能是伤了友谊,损了人品,肥了商家。当微信投票变成一门生意,更是损害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 ——@媒体评论员陶小莫
【特教“新课标”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部日前发布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 “特教学校课程新标准是对我国多年来特殊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集中总结,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对于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办好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校长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