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两朝御史房可壮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幼颖异功不辍进士及第
2016年1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幼颖异功不辍进士及第
  房可壮老宅门前的石鼓。
  房可壮青少年读书处。
  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士题名碑,房可壮名列其中,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房可壮自幼聪明,有才气。清康熙《益都县志》说他:“幼颖异,为文雄博汪洋,每试辄冠诸生。”他24岁考中山东癸卯科举人,第二年赴京赶考,会试一榜有名,殿试名列三甲,中甲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科进士。放榜后,先是在吏部观政,因其勤勉好学、扎实能干,受吏部侍郎杨时乔的器重。一年后授官中书舍人。
《夜补书功》记载 房可壮深夜用功不辍
  房可壮,字阳初,号海客,青州府益都人,明按察使房如式之季子。
  明末清初,青州有一位文人叫曹贞孺。其文集名《云门辑旧》,是研究青州明末社会人情的重要著作。集中所载内容,多是曹贞孺所见闻的名人轶事。其中一篇《夜补书功》,记载了房可壮青年时期的事,很有参考价值。全文如下:
  乡绅甲科(旧时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房海客者,自幼号阳初。少年未始不豪饮,未始不命技(亦写为“命妓”,即射猎游戏),未始不赴席请客,未始不吊丧送葬,里中之俗事无一推辞,似总不读书者。然,昼日之功不辍,每到夜间,无不补完,不少欠缺,或通宵不寝,或半夜方休。其于人,吉凶之事未尝丝毫有失而于自己功夫亦未尝丝毫有失。一则形体壮丽可以受其勤苦,一则资性聪明可以多所记忆,大都只于时艺(亦称“时文”,即八股文)之大理路、大词采即一概收之而不必拣择,取舍于其间,故其骨肉皆觉炫烂而功名易就也。盖青州之真才甚少,在房海客为近雄浑而王愚谷(王潆,号愚谷,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明代益都文人)为近峭励,而皆以少年而于功名如取如携也。乃房之肯受劳,贯艰辛,犹比为甚云。房又云:“人至记文六、七百犹不济事,必至成千,到满腹皆文,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矣。”其教人亦不许人搜索脉理,求取调法,但不妨八寸三分,帽儿人人可戴。为是此,房之独得也。
  曹贞孺,清顺治朝岁贡生,出身名门,其父曹璜是明末青州的名人。曹璜住在城北马氏庄,兄弟四人,除二弟无功名外,他和三弟曹琏、四弟曹珖(官至工部尚书)都是进士。一门三进士,荣耀异常。曹贞孺自幼与青州当时的名人接触甚多,所以知道人情世事很多。明末青州的学习氛围很浓,如他所记的《昔青读书》和《举人上学》《郑母佳友》等文便是最实际的反映。他曾和冯士衡等到赵秉忠府上求教,因而记赵之文亦多。他比房可壮岁数小一点,论辈份小一辈,对房的情况非常了解,《夜补书功》一文写得十分真切。
会试中从容应对 殿试通过留吏部观政
  房可壮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其父为他延名师。房可壮18岁入府学读书。6年后,房可壮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府试、省院试,随即乡试中举。
  明朝制度,科举考试三年一次,头年秋季在各省进行举人考试,称作“秋闱”;到第二年春天,举人赴京进行会试和殿试,称作“春闱”。万历三十二年(1604)春,杏花盛开的时节,房可壮打点行装,进京赶考。
  会试如期举行。举子们进了考场,好像进了监狱,受到考官的严格管理和监视,考生们一个个小心翼翼,不敢懈怠。房可壮却泰然自若,因他学业扎实,底气十足。连考三天,他从容应对精力不减。他的文章论述精辟、结构严谨、书法工整、文采风流,深得考官们好评。会试结束后三日放榜,房可壮榜上有名,接着参加了殿试。
  明制,会试由礼部主持,凡中考试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内阁大学士主持的殿试。殿试有策问等题,考试结束后根据优劣排出等级名次,不汰员。经皇帝亲阅殿试试卷以后,张榜公布,房可壮榜上有名。他先在吏部观政,因其勤勉好学、扎实能干,得吏部侍郎杨时乔的器重,一年后授官中书舍人。
赵秉忠会试巡房 慧眼识乡文认出房卷
  据曹贞儒《云门辑旧》一书记载,房可壮参加会试还传有“赵秉忠慧眼识乡文”的故事。说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会试,青州人赵秉忠是分房小考官。书中载道:
  琪老一生心地玲珑聪慧,今举其场中辨文四端,眼力之高,诚为人所弗及。琪老为万历状元,历下科辛丑,再一科甲辰。此时琪老居馆中已六载矣,此会试之期,自宜充分房小考官。
  赵秉忠巡房时发现有山东同乡王家植、王象春、沈朝烨的考卷,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的安排。
  又过一房见一卷,琪老曰:“此似我山东文,更似我青州文,此人非他,必里中房阳初也。”其必荐之。初取在二百名外,琪老又往之,曰:“我已料是房卷,今中太后了,其提之。”乃提在百名外,琪老又嫌其远,提在五十名内。开榜,而果房也。
  《云门辑旧》中还提到:
  “琪老万历大魁后,丁忧里居,名郡读书之人多以其鼎元而往就学焉。
  外县的有王象春等,本县的有冯士衡、曹贞儒等。当时房可壮在府学读书,也常找赵秉忠研讨时文。赵秉忠记忆力特强,所以能看出房可壮等熟人的笔迹和文章特点。
  此传说大抵意在贬低房可壮,沾了同乡赵秉忠的光,其实史上无考;且文中漏洞百出,科举制度壁垒森严,考官岂能在巡房中发现同乡王家植、王象春、沈朝烨的考卷?有点难圆其说。此说或为一段古代会试传闻而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