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染织厂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上级有关学大庆的文件。 |
|

|
|
1977年,昌潍地区纺织工业局和潍县工业局把潍县染织厂列入工业学大庆先进典型单位,派工作组进厂帮助指导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全厂掀起了“比学赶帮超”和“一帮一、一对红”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热潮,“高产能手”“质量标兵”“节约大王”等不断涌现,先进事迹层出不穷。
开展工业学大庆 做全县纺织典型 工业学大庆是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的号召。中央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主要是要求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推动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1977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从而把工业学大庆活动推向了高潮。 1977年,昌潍地区纺织工业局和潍县工业局把潍县染织厂列入工业学大庆先进典型单位,派出由潍县工业局局长马克海同志为领队的工业学大庆工作组进驻潍县染织厂,帮助指导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在全厂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的高潮。 工作组把学大庆的主要经验,通过召开职工大会、黑板报、广播、印小册子等形式向工人宣讲,主要内容是“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老四严”是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夜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现场和领导在现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同时还贯彻《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
干部职工齐上阵 学大庆呈现高潮 潍县染织厂在县工作组进厂后受到极大鼓舞,厂党支部书记姜传良立即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上级有关学大庆的文件,提出了“学大庆,做铁人,当劳模,争先进,一线入党迎考验”的响亮口号,全厂很快形成了学大庆活动热潮。 潍县工业局的林静秘书、小张等工作组成员把学大庆的有关文件印成小册子,发给全厂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学大庆做铁人,大批促大干”的战斗口号,变成了全厂干部职工的实际行动。姜传良和马克海都是从战火中走来的军转干部,那时都50多岁了,一进车间就扒掉棉衣,帮着工人清卫生,擦机台,令干部职工十分感动。领导的行动就是无声命令,一股火热的学大庆做铁人激情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个人与个人之间,都争当先进打先锋,全厂每一个工作面都掀起了“比学赶帮超”和“一帮一、一对红”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热潮,“高产能手”“质量标兵”“节约大王”等不断涌现,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为超额完成制定的奋斗目标,厂里很少休班,星期天也要开展“共产主义义务劳动”。工人们在车间干得汗流浃背,开饭时都是跑步到食堂。吃上几口饭后,就急忙奔回车间继续大干。厂里休班的日子,谁都不肯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厂领导只好命令电工拉闸停电,让工人们稍作休息。谁知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忽然又从车间传出了隆隆的织布机声,一些挡车女工竟偷偷翻窗爬进车间开起了织机。工人们不讲报酬只讲贡献,虽然工资很低,大部分职工每月才30元左右,但都毫无怨言,热情不减。 工作组的林静、小张等工作组成员把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活动情况及时上报至有关部门,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和宣传栏、广播和黑板报等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大力宣传。林静还组织厂里的文艺骨干自编《纺织工人学大庆》等节目,在业余时间演出,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笔者当时在厂里从事秘书工作,在林静秘书领导下,除了写文字材料外,也要下车间参加劳动,经常从伙房挑上热水送到车间,到汽车队帮司机擦洗零件,到伙房帮着喂猪等。那时各家企业都要养肥猪,这是检查考核学大庆的一条重要标准。如果哪家厂子不养猪,就不能评为学大庆先进单位。
开展学大庆活动 促管理水平提高 开展学大庆活动,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潍县染织厂的产量、质量、消耗和实现利润等指标都达历史新高。尤其是一些特殊工种的工人师傅的技艺,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潍县染织厂有个仓库保管员叫殷兰秀,在学大庆活动中,她对负责的仓库管理实现了“三对口,五五化”(实现仓库号、织布机零件货架、织布机零件的三对口和织布机零件摆放五个为一摞)。那时厂子经常停电,她不用照明就能很快找出所需机件,从来没影响生产。不久,有很多企业的仓科保管员都到潍县染织厂的仓库学习经验。殷兰秀师傅就用布蒙上眼睛给与会者进行示范,查找机件非常熟练,受到大家一致好评。潍县工业局《工业学大庆简报》对潍县染织厂学大庆情况进行通报交流,地县有关部门多次到潍县染织厂总结经验,县广播站、县影院、省电台等都对潍县染织厂进行大力宣传,大大提高了厂知名度。 当年的学大庆活动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很多工人师傅都作出了贡献。如今他们大多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但当时有一批农民临时工性质的技术员,后来被清退回家,在老年或去世前未曾享受到任何待遇,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小小缺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