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业的文书参加培训,在档案馆合影。 |
|

|
|
企业在计划经济期间,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各项工作都进行严格的管理督查。对企业管理人员按期进行培训,尤其对企业的财会、文书、统计等人员,实行企业和主管部门双层领导,大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上级有关领导部门还根据工作需要,对企业人员实行临时借用的办法。
档案管理杂乱无章 企业文书参加培训 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主管部门对企业各项工作都进行严格的管理督查,对企业领导班子按时考察,发现工作不力或闹不团结现象,立即采取措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对于企业管理人员都按期进行培训,尤其对企业的财会、文书、统计等人员,实行企业和主管部门双层领导,有力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潍县许多企业的一些文书,由于刚做这项工作不久,对文书档案管理的有关专业知识基本不懂,成堆的文件统统归集在档案橱内。当时,潍县如雨后春笋般新建了一批企业,受“文革”影响,大部分企业的文书同志对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都是一知半解。比如档案文件的时效性,什么是“永久”、什么是“长期”、什么是“短期”等大部分文书都搞不明白。不少文书人员曾认为,凡是中央文件都应该是“永久”保管,对省市县的文件应“长期”保管,而对本厂文件应做“短期”处理。所以,在整理和装订厂里那些文件时,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错误地装订,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对党、对档案工作的忠诚和负责。 不久,潍县工业局办公室负责文书档案工作的戴宝珠同志,在检查所属企业文书档案时发现了这种情况,她立即向县档案局的徐局长作了汇报,引起重视。徐局长召集全县各单位的文书到潍县档案馆举办文书专业培训班,并让各单位文书拿着部分已装订好的文书档案与会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很多人都把档案文件保管的时效性颠倒了,有的甚至杂乱无章。徐局长非常焦急,他和戴宝珠同志等立即组织全县各单位文书拿上所有档案文件到县档案局,在他们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整理、分类、保管及装订。同时,还组织文书到安丘等县市进行专业考察学习。通过对文书进行系统和专业化培训,全县文书行文和档案管理工作,有了一个整体提高,为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文字依据和档案记载。
工作需要,职工经常被临时借调 计划经济时期,上级有关领导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企业人员实行临时借用。当时笔者在潍县染织厂从事秘书工作,在向厂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厂书记朱鹏章郑重地对笔者说:“共产党员像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你能做到吗?”笔者点头应允。入党后,笔者经常被潍县县委办公室的林静秘书和县工业局的王元初主任抽调写文稿。笔者所在的潍县染织厂建在郊外,离县城十多里,笔者经常骑着自行车顶风冒雨不分昼夜地来回穿梭。后来笔者被借调(不带工作关系)至潍县政府工业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那是计划经济年代,县工业办公室直管全县工业、交通、电力、邮电、盐业等部门的全面工作,非常繁忙。县委分管工业的陈书记是秘书出身,领导素质和文字水平都非常高,每逢开重要会议,他都昼夜靠在办公室,一边指导一边和大家一起写文稿。夏日炎炎,脱掉上衣,在脖子上围条湿毛巾,蚊虫叮咬时挥挥毛巾驱赶一下,饿了喝口热水吃几片点心,困了就讲个笑话给大家提提神。老秘书言传身教,热情指导,使笔者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懂得了秘书工作的神圣和艰辛。 1983年潍坊市进行区划改革,笔者所在的厂子划为潍坊市纺织工业局直接管理。根据组织安排,笔者继续回到原厂工作。1988年笔者被组织正式调至潍坊市寒亭区经委担任秘书工作。1995年9月笔者又被领导安排到潍坊市电缆厂担任副厂长。
临街房子改成商店 染织厂成先进典型 1985年春节前的一天,笔者所在的潍坊第三染织厂书记王希京同志接到上级主管部门寒亭区经委的一个紧急电话,说区经委准备召开党代会,急调笔者参加会议筹备工作。 王书记把笔者的工作稍做安排后,要笔者即刻动身到区经委报到,笔者的厂子建在市郊的荒郊野外,离县城寒亭有6公里。笔者回家和妻子说明情况后,便披上大衣骑上自行车顶风冒雪向寒亭县城奔去。 赶到区经委刚下自行车,政工科长李树伟立即将笔者领进办公室介绍情况,他说区经委准备召开党代会,笔者曾在潍县工办(区经委前身)干了一年秘书,也算是一名老党员老秘书了,党委研究决定由笔者负责起草党委书记的工作报告。李科长又拿来一些经委的文字材料和上级有关文件让笔者参考。笔者把自己关进一间小房子里,认真阅看了材料,然后便动笔起草“报告”,谁知写着写着竟把自己厂的一些情况写了进去,如笔者厂子当时把临街的一排房子全部改成了商店,对外出售本厂生产的布匹等,当地百姓踊跃抢购。“报告”中大写特写“前店后厂”,结果,在党代会书记作报告谈到“前店后厂”时,激起代表们一阵热烈的掌声,笔者的厂领导也受到表扬,厂子被当成先进典型进行参观学习。不久,当地的木器厂、五金厂、服装厂等都在厂门前办起了商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