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要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教育部发函,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近日,网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1月10日,教育部基础二司向记者证实了该通知确实由他们所发。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
2017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1月10日下午,记者从教育部相关部门进一步获悉,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 教育部相关部门称,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系统、准确体现。” “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部分省市尚未接到相关文件 10日,天津市教委宣传处宋处长告诉记者,天津市教委近日接到了这项文件,正在根据意见与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具体落实的细节。“这是件大事儿,很重要。” 此外,广东、吉林、四川、山东四省教育厅则向记者表示,暂时还没收到相关文件。 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王占波称,山东省教育厅听到消息后立刻对内部进行了核实,目前山东省还没有收到相关文件。 四川教育厅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表示尚未收到相关文件,四川教育厅10日上午已向教育部确认,“文件确实已发出,但可能比较慢,我们也是在等,收到以后会立刻布置相关工作。” 专家释疑 “八年抗战”不能和中国抗日战争画等号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岳思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八年抗战”应该准确理解为全国抗战或称全民族抗战。但全民族抗战并不能和中国抗日战争完全画上等号。 岳思平称,长久以来,国内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经历的时间在认识上不尽统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一是1937年说,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即中国进行了八年抗战;二是1931年说,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即中国进行了十四年抗战。 岳思平告诉记者,“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或学术问题。诚然既有思想认识和宣传报道不尽统一的问题,又有口语习惯说法和文字表达不够严谨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把有关概念区别清楚是首要前提。” 岳思平表示,关于抗战与局部抗战、全国抗战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国局部抗战,指的是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部分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中国军队抗战;全国抗战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亦称为全民族抗战。人们习惯地称作“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或称全民族抗战,即抗日战争时期。而包括中国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大阶段在内的中国抗日战争,则应是十四年抗战。 岳思平告诉记者,“只有看清了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在内涵上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