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i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50岁的她定下黄酒小目标
银行卡全面取消年费?
诺亚财富发布2017高端财富白皮书
2017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50岁的她定下黄酒小目标



刘素君暂停馒头生意发力传统黄酒,2017年打算建专门制酒厂区
  中国的“辣椒界”有了一个永不服输、正气凛然的“老干妈”,靠着一步一个脚印,她把一把小辣椒炒出了味道,炒红了市场,更炒出了国门。在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也有一位不服输的“刘大妈”,白手起家的她从蒸馒头的“老引子”入手,做黄酒、蒸馒头,一刻不歇。十多年的时间,“刘素君黄酒”成了招牌;她蒸的大馒头一天能卖2000多个……如今,50岁的刘素君想得更多的是把老工艺传承下去。

创业征集令
  为了帮助更多“创客”创业追梦,潍坊晚报发起“潍坊创业榜样”活动。潍坊晚报记者将走进大学校园、深入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寻找真正的“潍坊创业榜样”,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创业历程。潍坊正在创业的创客们,快来加入吧!
  潍坊晚报《i理财》QQ群:328741503  
  联系电话:15165367229
起步 啃了个婆婆蒸的馒头,有了卖“老引子”念头
  现在从超市里买馒头很方便,但却尝不到手工馒头的香甜味道。早些年的手工馒头,关键是一把粮食做的“老引子”,据说用“老引子”发的面更劲道,蒸出来的馒头也更香甜可口。早在2002年,刘素君就打起了“老引子”的主意。
  “当时投资了十几万元承包的虾场全赔了,走投无路就各种想办法。”2002年,刘素君走上了到处打零工的生活。“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去碱厂干包装,累死累活一个月才能拿500元工资。”刘素君说,当时自己就想,既然有力气给别人干苦力自己做点啥不好,那时的刘素君萌生了做生意的想法。可是做啥,却是一点主意也没有。
  有一天,饿极了的刘素君啃了一个婆婆蒸的大馒头,顿时有了主意。“俺婆婆蒸馒头都是自己做引子,蒸出来的馒头那叫一个香啊,但是老引子做起来麻烦,更多的人会去买酵母买泡打粉,做出的馒头也就没了原来的味道。”那一刻,刘素君确定自己就要卖“老引子”。
  跟婆婆学了手艺,刘素君就开始推着“老引子”、硬着头皮赶起了大集。“那个时候我一个大集能卖十几元钱,虽然不多但是我心里舒坦,感觉生活也有奔头。”摸着了门道的刘素君开始把自己做的“老引子”放到不同的摊位上去推销,生意越来越好。
  “以前我有胃寒的毛病,每天去赶集胃经常难受,喝了婆婆做的黄酒之后胃寒的毛病好了。”2004年初,卖了一年多“老引子”的刘素君突然觉得,自己也可以做点黄酒顺带着卖卖。
探索 注册商标打造品牌,自酿黄酒卖到了大城市
  大家洼祖祖辈辈传习下来的黄酒制作工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但是能把老手艺做上市场的还真没有,刘素君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黍米、红曲米、糯米、小米、红枣是做黄酒的原材料,得先把这几样熬成粥,很稠的那种,然后加入酒曲进行发酵,等到了时候把米糟和酒隔离开,再把酒煮沸,咱们这里的黄酒都是这么做的。”刘素君告诉记者,工艺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操作起来丝毫不能马虎。粥熬到什么程度才能加酒曲,发酵多长时间酿出来的酒才不会发酸……一点一滴都是功夫。
  功夫练到了家,刘素君才敢开张。“我先在村里超市附近拉了横幅,印上自己的电话。过了一个多星期,果真有联系我的,虽然只买了一斤黄酒给了5元钱,但是把我给乐坏了。”刘素君说,自从有了第一个客户,自己就觉得这个“营生”可行,也有了干劲。
  一个月后,两个常年喝黄酒的客户也辗转联系到刘素君,这也开启了刘素君民间黄酒的新途。 
  2010年,刘素君注册了“刘素君”商标打出了品牌,黄酒销售覆盖从最初的大家洼到省内的东营、济南、青岛等城市,再到北京、陕西、江苏等省市。几年的时间,刘素君的民间黄酒越卖越好。

发展 “引子馒头”成响当当品牌,一天能卖两千多个
  黄酒买卖好,刘素君喜上眉梢。空闲之余,刘素君也琢磨其它门道。
  “黄酒分离出来,剩下的米糟是极好的‘老引子’,但是光卖引子销路有限,蒸点馒头卖倒是可以试试。”2006年,刘素君的黄酒生意越来越好,米糟“老引子”总有盈余,闲不住的刘素君又开始蒸起了手工大饽饽,因为用的是自制“老引子”,所以就叫“引子馒头”。
  “第一年只是想试一试来着,没想到一炮打响。周边的超市、社区都批发我的大馒头来卖。”刘素君说,只一年的时间,大家洼都是“引子馒头”的身影,虽然模仿得很多,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刘素君的“引子馒头”一做就是十一年,成了屹立不倒响当当的牌子。从最开始自己蒸馒头,到雇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刘素君的“引子馒头”一天能卖到2000多个,50斤一袋的面足足要用30多袋。
规划 建厂做黄酒,让传统酿造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做黄酒、蒸馒头,十多年来,刘素君一刻不曾停歇。走到今天,刘素君已经整50岁了。精力有限,2016年下半年,刘素君暂停了“引子馒头”生意,发力传统黄酒。
  “现在作坊里有三口大锅,一天能出160斤左右的黄酒,大批的订单赶不出来。”刘素君说,说到2017年刘素君有很多规划,第一件事就是建专门制酒的厂区,让更多的人喝到传统工艺酿造的黄酒。“馒头都会蒸,但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老黄酒却不是人人都会做,老辈的手艺不能失了传。”刘素君说,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很难,而自己想试一试。   文/图 本报记者 魏慧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