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日报韩立新助人为乐奉献爱心 他是一名记者,用真情写出令人喜爱的新闻报道,用真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策划和参与的“阳光助学”“雷锋车队”等活动,成为城市文明进程的“有影响事件”;他是百姓中的一员,用爱心做了让百姓称颂的事情;他是小区居民的勤务员,邻里冷暖常记于心,他就是潍坊日报首席记者、高新区金华苑小区业委会主任韩立新。 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就帮忙联系 2005年12月30日,韩立新接到一陌生电话:“韩记者吗?我是涝洼村的王某某,儿媳要生多胞胎了,正向潍坊赶,你能帮着给联系个医院吗?”打来电话的人是谁都没听清,韩立新二话不说立即帮忙联系了医院。傍晚,老王说什么也要请韩立新吃碗水饺。韩立新拗不过,两人边吃边聊,老王说从报纸上看到韩立新的名字,听说是热心记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他打了电话。 次日,天降大雪。上午9时,孕妇进产房,第四个孩子出生后,间隔10多分钟,五胞胎又出生。新生儿扎堆暖箱短缺,医生忙联系其他医院外转两个孩子。韩立新跟晚报记者潘来奎负责找出租车。一个跑到大街上招车,一个在病房楼门口接应。到了目的地,他要付车费,“你是好人,我也做好事!车费免了。”此后一段时间,这名司机一呼就到,再后来,城区成立“雷锋车队”,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晚上,老王到报社接受采访,谈到家庭困难,报社领导十分重视。元旦一早,《鸢都喜降五胞胎》的消息刊播,好多市民前去探望、捐助。韩立新捐上1000元,又冒着大雪,去熟悉的单位推介,发动捐助。 写作所得稿费多用于资助困难学生 韩立新乐于助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写作所得的稿费多用于资助困难学生。上世纪90年代末,他结识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郎丰振,两人经常一起开展捐助活动。 郎丰振患有严重前列腺炎,韩立新跟他的子女一起凑齐了费用。可是,郎丰振得知上海一名姓肖的民工烧伤,急需治疗资金,便毫不犹豫把钱捐了。韩立新把郎丰振的善举写成新闻,当地几家医院看到后表示可以免费为其治疗,社会各界也踊跃捐款捐物。郎丰振病愈后,助人劲头更足。当年,郎丰振被评为省“道德楷模”、“潍坊慈善家”、感动潍坊十大人物;韩立新则被评为潍坊“十佳记者”。 2009年,韩立新跟潍坊晚报记者成立“阳光助学工作室”,每年筹措资金10多万元,资助20多名困难学生。10年前,韩立新采访农民工王钦峰。王钦峰仅有初中文凭,却有技术绝活。可他过于自卑,不敢与大学生比高低。韩立新帮他树立信心,帮他买技术书籍,寻求专家支招,如今,王钦峰成为知名工程师。“每次跟韩记者交流,都感到前途更亮。”王钦峰不止一次说。 管理小区 他尽职尽责 韩立新所住的小区住户众多,居民来自不同单位,由单位居住变成社会居住,很多人不适应。韩立新被推选为业委会主任。小区管理千头万绪,韩立新勤于学习,摸着石头过河。 每天晚上,韩立新都在院子转几圈,发现问题、接应诉求,让矛盾消失于萌芽状态。小区里有个年轻人住四楼,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住五楼,隔三差五闹矛盾。韩立新找年轻人,他说五楼晚上11时30分左右总是敲地板,而问询老人,老人说压根没有此事。连续一周,韩立新每天守候到凌晨1时,没发现异常。谁知,半月后双方吵起来。年轻人说楼上深夜敲盆子,上去敲门,老人拿出菜刀,划伤年轻人脊背,年轻人拨打了110,要求拘留老人,双方僵持不下。 韩立新跑前跑后,双方都不让步。老人很犟,去南方亲戚家居住。年轻人生气,整天拨打市长热线投诉公安不作为。韩立新找老人女儿,几经调解,老人女儿才同意代表老人道歉,事情才平息。事后,韩立新又帮年轻人筹措发展资金,年轻人心悦诚服。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