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我们的节日·春节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03版
我们的节日·春节

第04版
我们的节日·春节
 
标题导航
企业来招技工 没有合适的
鸡宝宝添喜气
农村祭拜讲排场的少了
2017年02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来招技工 没有合适的
  城区玉清东街与虞河路交叉口附近的红旗劳务市场上,进城务工人员聚在一起等活。



劳务市场上早早就有人来等活,却只能干粗活重活
  当很多上班族还对假期生活恋恋不舍时,一些进城务工人员早已开启了上班模式。2月1日、2日,记者在城区走访发现,一些农民工早已聚集在劳务市场上等活,这些农民工多为建筑、装修类短工。根据部分务工人员反映,今年的工作机会比去年要少,有的人等了5天都没等来一个活。
记者探访 早上六时来等活,仨小时没等到
  2月1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城区玉清东街与虞河路交叉口附近的红旗劳务市场看到,尽管时间尚早,但这里已经聚集了差不多二十名务工人员。他们有些蹲着休息,有些站在路边抽着烟,还有一些则围在一起打着扑克,大家时不时就要往路口上看几眼,看看有没有“活”上门。
  记者在路口蹲守了大约半个小时,期间有几辆车陆续停在劳务市场附近,每次这些务工人员都会围上前去询问一番。不过,这几辆车都是在这里等人,并不是过来找工人的“老板”,务工人员显得很失望。
  在这里等活干的务工人员刘增福说,当天是正月初五,很多进城务工人员都选择在这一天提前回城,正式开始上班。当天早上,他6时许就来到了劳务市场,当时这里还一个人都没有。过了7时以后,人陆陆续续开始多了起来,大部分是第一天回来上班。不过,在劳务市场上等了接近三个小时,他一个活都没等到。“都提前回城了,不等白不等,只要碰到一个活,这一天就算没白等。”刘增福告诉记者。  当天,记者还来到宝通东街上的茂子庄桥头劳务市场,这里也陆续有务工人员前来等活。有务工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务工人员选择提前回城,但由于春节假期还没结束,活并不多,多数人等一天,连一个活也等不到。
打工故事 为了多挣点,已三年没回家过年
  在红旗劳务市场,记者遇到了今年56岁的进城务工人员王成斌,他老家是菏泽,来潍坊打工已经六七年了。王成斌说,他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前年的时候工作了一年,攒下了两万多元钱,全都寄回了老家。去年的活不错,攒了差不多三万元,也寄回了老家。
  王成斌以前在老家种地,一年也就收入一万多元,在外务工辛苦一年下来,能攒两三万元钱,他觉得挺知足。考虑到回家的车票不好卖,路费很贵,这几年都没回家过年,希望趁着假期活好找,多挣点钱。
  让王成斌没想到的是,今年春节他的运气并不好,大年初一他就来劳务市场等活,一直等到正月初五,一个活都没等到。而去年春节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装修的活,赚了差不多一千元。“今年的活比去年少,没想到从大年初一等到现在一个活都没等到,感觉没回家过年有点亏了。”王成斌说。
  老家安丘的苑先生今年已经六十岁,在劳务市场上也已经干了八年,今年正月初五就开始找活干了。苑先生说,以前他在一家单位上班,因为拖欠工资的问题,就把单位投诉了。虽然后来工资发下来了,但他的工作也丢了,随后他就开始来劳务市场找活干。“在劳务市场上工作,虽然比较辛苦,但毕竟来钱比较快,一般都是日结工资,干一天的活挣一天的钱,不用担心自己辛苦挣的钱被克扣,干一点就能挣一点。”苑先生说。

从业心声 喜欢打短工,工资最好能日结日清
  2月2日,记者再次走访几处劳务市场看到,当天在市场上等活的返城务工人员明显增多。
  在茂子庄桥头劳务市场上,城区健康东街上一家酒店的老板王先生前来招聘工作人员。假期酒店的人手有点紧张,他希望能到劳务市场上来找几个工人救救急,但工人们对这份工作普遍不是很热情。“酒店里的工作不是很适合我们干,一是活比较脏和累,工资也不高,二是这种工作对外貌要求也比较高。”务工人员李先生告诉记者。
  王先生说,他在劳务市场上转了一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店里主要是缺服务员,这里的务工人员年纪都不小了,年龄上不太合适。而且这些务工人员都嫌酒店的工资比较低,工作比较累,不太感兴趣。最后,王先生只能失望而归。
  “像我们外来的农民工,大多数学历很低,没啥技术,大企业一般不会要我们。”王成斌说,他们这些农民工大多都是中年人,已经习惯了在马路边或劳务市场上等活,最好是那种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工资能日结日清的那种,比如说建筑行业的小工、装修、挖沟、垒砖之类的工作。
  苑先生说,他们这些在劳务市场上揽活的务工人员,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假如有活的话,都会互相介绍,互相打探消息。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不在乎工作累不累,但都很注重老板的信誉,看是否会拖欠工资。如果有人有拖欠工资的行为,他的活大家一般都不会接。
  在红旗劳务市场上,记者遇到了潍城区一家机械厂的负责人赵先生。赵先生在劳务市场上转了一圈,没找到愿意到他的厂里去干机械工作的工人,原因是这里的工人对这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都有心无力。“我详细问了问,这里的工人主要是从事建筑行业,干的都是一些出大力的活,虽然看上去人数不少,但想找个能挑大梁、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人,确实挺困难。”赵先生说。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