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魅力四射的诸城茂腔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诸城茂腔流传两百年
2017年0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诸城茂腔流传两百年



  茂腔脱胎于肘鼓戏——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起源于苏北的老拐调,盛行于距今约150年前。传到临沂,后流传到诸城、高密、胶县一带,与这里的本肘鼓结合发展为茂腔。老满洲及其子女,无疑是茂腔在诸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老满洲丁氏
长子丁大(工大生或花脸)
次子丁仁奎(主弦)
三子丁三孝(司鼓兼演生行)
长女留妹(艺名大相公,工小生)
次女丁宝红(嫁王毓林,工旦角)
三女阳三(生旦均出色)
四女未演戏(早亡)
子王福举
长女彩云
次女彩虹
三女彩凤
王仙梅(女)
辛太美(女)
  图为老满洲一家几代人的宗亲关系,也是诸城茂腔这一艺术瑰宝的主要创始家族。台可 制表
茂腔脱胎于肘鼓戏 伴奏简单只有鼓和梆子
  山东的地方戏曲艺术非常发达,境内流行剧种多达30余种,大致分为5类。一是弦索系统:包括柳子戏、罗子戏(大笛子)等;二是梆子系统:如山东梆子、平调,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枣梆等;三是肘鼓子系统;四是由民间演唱形式发展起来的剧种:如吕剧、两夹弦、坠子;五是由外省传入山东的剧种,如京剧、评剧、乱弹等。
  肘鼓子也称“周姑子”,是从民间流行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的肘鼓戏是分布在临沂、苏北一带的民间说唱形式,这种肘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盛行于距今150年前,后来由临沂、日照流传到诸城、高密、胶县一带,发展为茂腔。其中一支流传到即墨、平度一带形成柳腔;一支流传到淄博、惠民一带发展为五音戏、灯腔。
  早期的肘鼓戏叫“本肘鼓”,即肘鼓子调,也可以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也称“老拐调”“噢嗬罕”“拉魂腔”。当时的伴奏很简单,据诸城老艺人张立祥(1880年生)介绍:他从十九岁开始学戏,当时流行的就是“本肘鼓”,只用一面鼓,一个梆子,一面手锣伴奏,没有丝竹乐器,连大锣和钹都不常用。本肘鼓的内容多是演唱男女爱情、历史故事、民俗风情,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其曲调的特征是旋律简单,节奏平稳,唱词多为七字句式。演唱时观众就地一围,没有特殊要求,老百姓叫“踩扑土”,是一种底层的民间演唱形式。
  就在这片酷爱音乐的土地上,这种产生于民间的戏剧,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着人民的喜怒哀乐,歌颂着生活的美好,鞭挞着社会的丑恶,传播着民族的道德文化。
    老满洲子女皆学戏 丁家戏班创冒肘鼓唱腔
  茂腔的形成与一位还俗的尼姑有关:100多年前,苏北有一位年轻尼姑,自幼家贫如洗,传说祖父辈就唱“拉魂腔”、“海冒子”,她也喜欢唱。尼姑跟随父母从苏北流落到临沂沿街卖唱,风里来,雨里去,靠卖艺乞讨为生。
  后来,尼姑还了俗,在日照的一个叫“老牛窝”的村子里嫁给了一个姓丁的民间唱肘鼓子戏的艺人,初时人们根据她丈夫的姓叫她“姓丁的尼姑”。那时,女孩子从小就得裹脚,可丁氏尼姑像满洲人一样不裹脚,所以,后来人们又叫她“老满洲”。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老满洲生儿育女,一个个长大成人。1895年,她带领一家人,3个儿子和4个女儿翻山越岭来到诸城安家落了户。
  老满洲7个子女,除小女早亡外,其余6个都跟她学戏唱戏,长子丁大,工大生兼花脸;次子丁仁奎,主弦;三子丁三孝,司鼓兼演生行;长女留妹,擅演小生,艺名大相公。次女丁宝红,即二嫚(又名成妹,1882年生),工旦角;三女阳三戏路宽,扮演生旦均很出色。当地有“三嫚不出台,不顶一台戏”之说。他们被老百姓称为“丁家戏班”。但老满洲的唱法与丈夫唱的本肘鼓有所不同,她唱的肘鼓调叫“拉魂腔”,其特点是女声唱腔下句尾音上翻八度,被称为“打冒”。经过多年改进,丁家戏班吸取两家的长处形成一种新唱法,改名为“冒肘鼓”,这种改变的时间大约在1896年到1906年之间。
二嫚唱工轰动周边县 博采众长唱腔更丰富
  二嫚丁宝红相貌出众,嗓音优美,在她母亲的严格培养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她唱工好,再加上表演出色,很快就轰动了诸城周边五六个县,在诸城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二嫚的唱值千金,一两银子买一分。”
  二嫚唱戏出了名,嫁给了大营村的王毓林,凭戏联姻,以戏结缘。
  当时诸城早有本肘鼓的戏班,诸城北乡(现舜王街道大营村)的王毓林是唱肘鼓戏的名角,全家都是唱本肘鼓戏的,王毓林还擅司鼓,兼演小生(后来举家迁往林家村乡北潘家庄定居)。二嫚嫁过去后加入了王家戏班,妇唱夫随,互相切磋,这种结合也有利于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对肘鼓戏的发展起了大作用。
  二嫚继承了母亲老满洲在旦角的唱腔中,下句尾音向上翻八度的唱法,又在演唱中不断改进,吸取了梆子等唱腔和民歌小调的长处,移花接木,取长补短,给观众以新颖的感受。这时从江苏的赣榆县及临沂一带又传来了用柳琴伴奏的方法,不久后肘鼓戏改用胡琴伴奏为主,增加了月琴、三弦和打击乐,表现力有了很大提高。二嫚还常与河北梆子、京剧戏班搭伙演出,在唱腔方面也采取别的剧种所长,曲调更好听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改变,男女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老满洲与女儿大嫚、二嫚、三嫚,及二嫚的女婿王毓林、二嫚夫妇的儿子王福举、长女彩云、次女彩虹、三女彩凤,孙女王仙梅,四代人都是以演唱肘鼓戏为业,本肘鼓也就是在老满洲与二嫚这两代人的努力中发展为冒肘鼓。
  后来演出的剧目不断增加,如被称为“南岔子戏”的《五女会》《铁牌关》等也移植过来,这个久经磨砺、日臻完善的剧种在用文字记载时,谐其原音最后定名为“茂腔”。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