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网络电影《巧姻缘》演绎郑板桥故事 2月12日下午,潍坊首部网络贺岁电影郑板桥在潍县故事系列之《巧姻缘》,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文昌阁大舞台举行了首映式。潍坊文化艺术爱好者和市民慕名参加并观看了电影首映,首映式后,观影者纷纷对这部接地气、本土化的电影赞不绝口。 采用老潍县方言 市民直喊接地气 2月12日下午3时,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文昌阁大舞台,潍坊首部网络贺岁电影郑板桥在潍县故事系列之《巧姻缘》的首映式现场热闹不凡,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等相关人员以及《巧姻缘》电影的导演、演出人员等出席了开幕式活动,更有很多驻足的市民将露天大舞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据悉,该电影由潍坊市委宣传部支持倡导,潍坊十笏园影视拍摄基地拍摄。潍坊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汉邦表示,世人皆知的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为官十二年,其中任潍县县令七年,与潍县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一直被潍坊人津津乐道。拍摄郑板桥在潍县故事系列,是为了将老潍县的故事和“板桥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巧姻缘》讲述了乾隆十七年,安徽女子刘凤英来潍县投奔亲戚,在路上被城里大户李宝财家的大公子调戏,被逼无奈逃进尼姑庵做了尼姑,她的娃娃亲对象张启明千里迢迢从安徽来寻找她,也被迫去石佛寺当了和尚。郑板桥通过审理此案,体现他爱民如子、一心向民的贤德故事。 电影取景本地、采用老潍县方言,现场观影市民一边观看一边夸赞影片接地气。“说着潍坊话、讲着潍坊故事,潍坊也能拍摄自己的大电影,好玩又时尚。”家住潍城区鸢都新城的刘女士观看电影后表示,她希望能有更多潍坊故事、潍坊元素搬上荧幕,将潍坊文化推广出去。 草根演员成主角 历经七个月制作 近年来,潍坊市委宣传部重视文化宣传工作,为更好地促进潍坊文化发展,弘扬老潍县历史文化,打造潍坊历史文化的聚集地,指导提议打造十笏园影视拍摄基地,并支持拍摄潍坊特色的电影,郑板桥在潍县故事系列之《巧姻缘》应运而生。 该电影从2016年开始立项,从前期准备到拍摄结束历经7个月,先后取景十笏园博物馆和关帝庙、高密红高粱影视基地、青州古城等地。《巧姻缘》导演万山告诉记者,电影中采用潍坊本土方言,融入了潍坊美食如朝天锅、潍坊民俗等等元素,使电影更生活化。 此次电影中的演员并非科班出身,大部分都是由潍坊本地人饰演。万山表示,艺术来源生活,反映生活。该电影就是为了讲述潍坊故事,由本土草根演员演绎出来的故事更能引发人们的反响和共鸣。 这些草根演员从没有接触过影视表演,到如今演绎地与角色浑然一体,俨然成了“老戏骨”,这离不开他们一次次的排练、揣摩角色、查阅历史。“我们希望能够打造潍坊自己的草根演员队伍,既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又能活跃和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万山说,通过草根演员参与拍摄电影,他想要传达给市民的理念是,拍电影对百姓来说,已不再是梦。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