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张连元次子张同信又名张执符,是一名医术精湛的西医大夫,同时也是位有名望的实业家。1920年,他着手在潍县创办经营西药的惠东大药房、惠东制药厂、惠东医院等,成为民国潍县“七东”“八丰”等联号企业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名噪一时。1925年张同信任潍县乐道院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前身)院长。后迁居青岛。 慧眼独具 创办潍县首个西医药房 张同信,生于1894年。家中虽已贫困,但父亲张连元总是想方设法让子女上学,以求日后能有好前程。张同信不负期望,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早年就读于潍县乐道院文华书院。1919年,他从齐鲁大学医科毕业,同年考取博士学位(同时被授予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进入潍县乐道院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师。乐道院医院的外科能够为胃穿孔、肠梗阻、盲肠炎、白内障、食道癌等病做手术,张同信通过实践,医术提高很快,后升任主治医师。 自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潍县被辟为商埠以来,西方文化与大批洋货不断进入,潍县的民族手工业遭到严重冲击。有识之士力图实业救国。较早接受西式教育的张同信对此也有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西医西药很晚才进入潍县,只有极少数人用西药,到乐道院医院请洋人看病。张同信却明白,国人接受西医只是时间问题。1920年,他与毕业于齐鲁大学护理系的外甥魏子宜、毕业于北京西医产科学校的大嫂何纫秋每人出资200块银元,在东关大街沙岭子办起潍县第一家西药房——惠东大药房。 张同信任惠东大药房经理,每周两次坐诊;魏子宜任副经理,主持日常工作;何纫秋从事西医接生;另有2个徒工。大药房最初供应的药品比较单一,如阿司匹林、打蛔虫的山道年、俗称“二百二”的红药水、碘酒,还有简单的医疗器械、敷料等。 潍县人通过惠东大药房,对西医、西药逐渐熟悉起来。大家逐渐知道感冒了买上几片阿司匹林(国人叫“醋硫酸”)服用后出出汗,破了皮买瓶红药水擦几次就好。大药房开业当年营业额达5000块银元,盈利1000块银元。 1925年,张同信不失时机地谋划扩大经营。他们通过教会发动教友入股,买下城里中山路路南5间临街房、12间后房,经装修建成全新的惠东大药房。落地橱窗展示着琳琅满目的药品、器械,大门外装有彩色霓虹灯,成为潍县商市的一大风景。大药房经营药品达到1200余种,既有一般普通药品,也有进口名药。由于药品种类齐全、价格公道,大药房很快占领了潍县的药品市场。 惠东大药房得到良性发展的同时,张同信在乐道院医院也得以晋升。1925年到1926年间,国民政府当局曾有行政指令,要求所有在华开办的教会学校和医院的校长、院长一职应由中国人担任。张同信因表现出色,被指派担任乐道院医院院长,成为美国教会医院的第一位中国院长。 创建药厂 销路广泛国内地位领先 张同信在经营进口西药的同时,着手在原大药房制剂室的基础上创建惠东制药厂。制药厂最初在药房院内的两间房屋内进行小制剂生产,1933年租用临近房屋12间扩大生产,厂址在大马路(今和平路南段),厂房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水塔、锅炉房、电机房和针剂、酊水油膏、敷料、片丸剂、分包装5个车间,工人100余人。 1934年,魏子宜到日本考察带回大量先进制药设备,20余台制药机械中有三冲压片机、搅拌机、电机,并从上海五洲药厂聘请名药师冯宪章任厂长,还有经验丰富的药师赵继统、魏振灼为配药技师。 惠东制药厂在国内地位领先,生产15种药品及80余种敷料,还研制出了防治小儿瘫痪的药片。所产药品有的完全替代了进口药品,如自制的胃强灵、胃肠灵、目特灵,硼酸眼药水取代了日本名药胃活、若素、老笃眼药、大学眼药等,振兴了民族工业。惠东大药房的进口药与自制药销售面广,除潍县周边地区外,鲁南、胶东乃至华北地区均设有经销机构,在济南、青岛、西安、兰州、成都、郑州设有惠东的分号。 名医云集 惠东医院造福潍地人民 为满足群众医疗需求,张同信逐步将惠东大药房的门诊部扩建成惠东医院,除门诊外另设病房19间、病床30张,分内、外、妇产三科,设手术室、化验室。医院院长由张同信兼任,后聘日本千叶大学毕业的名医张斟滋任院长。惠东医院填补了潍县西医医院的空白。 张同信对黑热病、疟疾和外科疾患发挥了西医西药的专长。惠东医院开业不久,一位来自诸城的老人因腹部患疾久治无效来到惠东,由张同信手术治疗很快出院,病人家属送来一块“著手成春”的金字匾额,在潍县引起轰动。 惠东大药房、惠东制药厂、惠东医院云集着一批医药界精英,韩会民、张中航、韩炳南、李温仁、陈跃亭、张冠增、冯宪章、张斟滋、崔鸿勋、林升堂等人先后在此供职。有人解放后成为军政卫生部门领导人,张斟滋解放后任山东省卫生厅首任厅长,李温仁任福州医学院院长,张中航任青岛纺织医院院长。 至此,“惠东”成为潍县早期最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 实业救国 参与众多潍县企业发展 张同信除在医药界进行经营活动外,对其它行业也有涉猎,是一位为民族工商业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先行者,他在潍县工商界的声誉甚至大于医界。 在潍县具有很大影响的“七东”(惠东大药房、惠东制药厂、惠东医院、惠东制革厂、泰东商行、大东、福东百货店),“八丰”(华丰机器厂、信丰染厂、惠丰火柴厂、义丰木材厂、洪丰机器厂、天丰机器厂、蚨丰机器厂、阜丰机器厂)联号企业,他都曾参与其中。 张同信不仅在华丰有投资,抗战初期还担任过代理董事长,而华丰的创办人滕虎忱也是惠东的股东。他们把企业经营、命运兴衰早就联系在一起了。 这些企业对当时的潍县经济乃至现在的潍坊市经济格局都有一定的影响。当今全国知名大型企业潍坊柴油机厂,就是在华丰机器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支持革命 抵押土地为兄筹措军费 年轻的张同信认定大哥张同普反清救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是正确的,因此热情地支持其革命活动。为帮兄长筹措军费,他与父亲商议将家中部分土地押给银号。 张同普牺牲后,银号将那些土地没收。没想到随后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将张家剩余土地和房屋全部冲毁。至此,家中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生活处于困境。张同信毫无怨言地担起了养家的重担。好在父亲在教会供职,全家得以移居教会,艰难度日。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乐道院就是潍县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基地,张连元的四子张同俊是省党组织派往潍县的联络员,乐道院中有些党的秘密活动,他常对院内第一个共产党员牟广义说:“你们遇到什么困难就和我说。”由于医院隶属教会管辖,当局政府和军队均无权过问,这为刚刚萌芽的中国共产党潍县地下组织创造了绝好的机会。 共产党员庄龙甲先在医院工人中发展了几名党员,又在医院进步青年医护人员中建立党、团支部,院中的教堂、办公室、护士楼等公开场所成了潍县党支部地下活动的好地方。 1928年,党员职工牟光仪领导医院工人发动以反压迫、争自由的劳资纠纷为由的罢工活动而遭医院解雇。次年,党员、医院护士金素兰领导了以反对医院交接班为起因的“风潮事件”,迫使医院当局宣告停诊关闭。 拖延南迁 为青岛人留下医疗资源 上世纪30年代初,张同信正处风华正茂之年,一心想成就一番大业,离开潍县去了青岛。凭他精湛的医疗技术,得以就职于青岛信义会医院。青岛信义会医院是美国鲁东信义会在青岛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院址为城阳路5号(原青岛市中医院处)。 据早年的信义会医院同仁李钦堂回忆,张同信1930年在青岛基督教信义会诊所任医师,不久返回原籍。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青岛,参加接收日伪财产。1946年,青岛信义会医院为了对外联系方便,特聘张同信为医院董事会董事兼名誉院长,实权仍由美国人掌握。 1948年,随着青岛解放的迫近,信义会医院美籍院长将医院交张同信管理,自己携带贵重资产回国。院方策划医院南迁。当四弟张同俊告知张同信共产党缺医少药后,张同信便千方百计拖延医院南迁,致使医院南迁计划落空,医院完好无损地保留在青岛。 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青岛信义会医院,后将其易名为青岛医院。1958年医院迁到沧口,依属地定名青岛市沧口医院,1979年更名为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解放后,张同信又在易名后的青岛医院、青岛市沧口医院任院长职务,直至1966年退休。 张同信医学基础扎实,加上其勤奋好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医术愈发精湛,对当时的一些外科高难度手术,他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他为做好白内障手术,经常买猪、羊在家中练习,所以他做的白内障手术又快又好,不仅病人反映良好,同仁们也赞不绝口。此时张同信在青岛名声大噪,慕名求医者、点名手术者络绎不绝。解放后张同信曾任青岛市医疗事故鉴定组组长。 张同信的学术观点是“医无止境”“医不压身”。他勇于创新,肯于钻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1951年全国推广苏联先进治疗方法——组织疗法时,他以高度的热情置身于推广活动之中,成为青岛推广组织疗法带头人,任青岛市组织疗法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兼技术指导,并代表华东地区出席全国组织疗法推广会议。他在推广活动中自行设计制造的手枪式压力注射器,操作方便又能减轻病人痛苦,为组织疗法的推广起到一定作用。他在推广无痛注射法时,研制的手摇磨针头机被收入“山东省科研成就展览会”并参加全省巡回展出。 研制新药 缓解青岛药品紧张局面 张同信不仅医术高超,对药物研制也很精通。1961年青岛市出现药品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医院因药物短缺影响了业务开展,大液体的缺乏更直接影响手术的进行。 针对这一难题,有创办实业经验的张同信又在青岛医院建立制药厂,他亲自组织筹建、指导生产。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他将自己家中的取暖锅炉拉到药厂使用。在他的积极组织领导下,新药很快试制成功,生产的药品有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葡萄糖输液、胎盘片等。经药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注册商标为“朝阳牌”,随即进行了批量生产,不仅解决了本院用药困难,还支援了各兄弟单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青岛药品紧张的局面。 张同信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对勤学上进的青年人,他总会给予热情的关心和支持,甚至解囊相助。在青岛医院时期,他就曾支援过一名同事,在其求学深造期间,张同信每月资助他20元。 张同信为人宽厚,不忌贤妒能,广纳社会贤才,在他的推荐和招募下,青岛信义会、青岛医院时期,先后聚集在医院的岛城医学界名流有张众航、唐希尧、孙干卿、林荣东、张学俭、张汉三、田珍等。 张同信还在青岛投资办奶牛厂,为青岛早期乳制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政议政 献计献策带头参与公益 张同信曾任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理事等职。他积极参政议政,为青岛的发展献计献策。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他总是带头参加,慷慨解囊。抗美援朝时,张同信捐款210万元(旧币),并任募捐组、动员组组长。 “文革”期间,张同信受牵连遭到迫害,家中一切财物全部被抄走,他被遣送回潍县的老家——常疃村,被群众监视劳动改造。他的精神和身体受到很大的创伤,后罹患癌症,于1969年去世。 “文革”结束,张同信才得以平反,恢复名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