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张连元和他的后人们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张同和为神经外科先驱
2017年02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同和为神经外科先驱
  张同和。(资料图片)
  张同和在张同普墓前祭悼。



  张同和,字喜平,为张连元三子。他在二哥张同信的影响下,认识到从医也是救国之路,中学毕业后攻取博士学位,从医后任外科医生。抗战时期,他曾带领国际红十字医疗队赴抗日前线。1946年,张同和赴美留学,专攻胸脑外科,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奠基人。
走从医救国之路 赴前线抢救伤员
  张同和,字喜平,生于1902年。大哥张同普辛亥革命牺牲时他才10岁。大哥的牺牲以及后来四弟张同俊参加革命对他触动很大,张同和决心走从医救国的道路。
  1928年,张同和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并获博士学位,先留校任教,后任青岛胶济铁路医院外科主任,后相继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卫生署、重庆空军医院、贵州盐务局缉私队军医处任外科医生,军医学校教务主任兼外科主任。在从医过程中,他以兄、弟为榜样,努力做一个正直、对人民有益的好医生。
  抗日战争时期张同和不甘居于沦陷区,于1940年秋不畏劳苦,跋涉万里到达西安,先后在西安军医学校、西安陆军医院任外科主任、教授(职务为国民党少将军医)。在军界期间曾受令带领国际红十字医疗队赴抗日前线,在医疗条件及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为抗日受伤将士施行手术,抢救了一大批战斗中负伤的抗日将士。
  张同和因成绩卓著,曾获国际红十字会勋章奖励。在西安,经中共地下党员介绍,他为不少秘密转到西安的八路军伤员进行手术治疗;张同和还以自己并不丰裕的薪俸,周济流亡到大后方的贫寒学生。
赴美留学 是中国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张同和赴美留学,专攻胸脑外科。学成回国,他与万福恩教授一起,从1947年开始率先在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后转入西安陆军医院,任外科主任。长期在国民党军队行医执教,使他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和腐败越来越感到厌恶。1948年,他终于下决心辞去陆军医院的职务,在成都私立甫澄医院任外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张同和应西北医学院(即原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1956年又改名西安医学院)之聘又回到西安,任西医外科学教授、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外科主任,主持外科教学和医疗工作。他把自己多年收集的医学精典和自己购买的当时国内还不多见的医疗器械(有些是留美回国时带回的)无偿捐给医院和科室,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带领外科的中青年医生,白手起家,创造条件开展诸如胆囊切除、阑尾切除、肠切除、骨髓炎奥尔斯手术、股骨干骨折前固定术等手术,特别是使用当时并不先进的器械成功地施行开颅术,受到国内医学界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赞扬。他为了治疗精神分裂症而进行的前额叶切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以自己购买和制作的器械实施的开颅术对治疗狂躁型精神病具有奇效。《大脑额叶切开治疗神经分裂症104例》论文(刊登在1957年12月《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科学界的“元老”及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西北地区神经和西安医科大学外科各专业主要成就开拓者之一。他用中、英、俄文在国内外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优秀论文。
学识渊博 为新中国培养大批外科专家
  张同和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教书育人30余年,成效显著。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建设西北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培养外科骨干人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如陈向志、王树梓、周宪文、戈治理、贾敬业等,后来成为外科各分支专业的著名专家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长起来的。他的许多学生现今有大学校长、院长、教授、名医、专家。他为祖国教育和医学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主译的《贺门氏外科学各论》《实用神经外科学基础》《外科学总论》《神经外科患者处理与护理》《战伤外科学》《脑瘤诊断及军阵外科》先后由上海广协书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66年1月3日,张同和因病逝世。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对其遗体进行了解剖。其心脏标本一直保存在西安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学使用。
  张同和一生淡泊名利,居室墙上挂着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大道上没有平坦之路。只有那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科学的顶峰”,这是他孜孜以求,为医学终身奋斗的真实写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