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张连元和他的后人们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张同俊为抗战两次入狱
2017年02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同俊为抗战两次入狱
  张同俊。(资料图片)
  陈秉忱写给张同俊的信。



  张同俊,字越千,是我党早期党员,为潍县党组织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他被捕后,在敌人的重刑下承认了自己是共产党员,成为他终生的遗憾。但他一生革命意志不变,继续为党工作,为潍坊的城市建设付出了不少心血。
受党派遣 两地奔波联络工作
  1905年9月4日,张连元的四子张同俊出生了。张同俊自幼聪明勤奋好学,读完小学以后考入乐道院文华中学。中学时,张同俊就关心时政,经常和思想进步的同学办墙报,宣传爱国主义、民主平等,反对封建独裁。他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唤起民众,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在学校他结识了城里来的“陈五少爷”陈秉忱,两个进步青年一见如故,成为至交。后来陈秉忱奔赴延安,张同俊继续求学。
  张同俊在齐鲁大学历史系读书时,1925年10月,经丁君羊和于培绪介绍加入了共青团,1926年转为党员。
  山东地执委为更好地开展潍县党的工作,派张同俊和早期党员关向应到潍县。1926年1月,二人来到潍县,去乐道院找到电机房工人、共产党员牟光义,又一起到庄家村见了共产党员庄龙甲。庄龙甲高兴地汇报了潍县党团组织的活动情况。在乐道院的电机房里,他们组织召开了有十几名团员和进步青年学生参加的会议。他们还到廿里堡附近农村调查访问,查看了庄家、茂子庄、南屯等村党支部的工作。
  关向应离开潍县以后,张同俊负责山东地执委和潍县党组织的联系工作。为尽快建立潍县党的组织,张同俊时而作学生装扮,时而又是教员身份,奔波于济南、潍县之间。
秘密活动 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
  早在1925年2月,潍县就有了共产党员并建立了中共潍县支部。由于庄龙甲、牟鸿礼、张同俊等人的努力,潍县党的组织发展很快,到1926年春已有党员近百名,建立了6个党支部,成立县级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1926年6月,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潍县地执委)诞生了,这是全省建立最早的县级地方党组织。应该说,这与张同俊的积极工作是分不开的。
  潍县地执委建立后,根据党的指示,张同俊又回到齐鲁大学,毕业后到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毕业回国被派去北平燕京大学任研究生院历史系研究员。遵照党的安排,张同俊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曾任中共燕大支部书记、北平西郊区委书记、河北省委宣传干事,领导并参加了燕大的学生运动。
  1933年,张同俊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在草篮子监狱。反动当局得知他是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又从北平押解到南京中央政府特别法庭受审。这时组织上和张同俊的家人都在设法营救。张连元变卖土地,用大量的金钱通过张同俊的同学张忠信打通了关系。从宽处理的条件是登记自首、悔过,承认是共产党员,且必须出国。张同俊被判死刑缓期执行。出狱后在国民党政府监督下由上海东去日本帝国大学攻读农林学。在狱中他受尽严刑拷打,承认了党员身份,但没有泄露党组织的任何秘密、没有出卖一个同志。
抗日救亡 投身统战及救援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同俊又回国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回潍后参加了丁子新(潍县民先队负责人)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
  1937年冬,山东民先总部在潍成立,张同俊被选为领导人之一。为打开抗日统战工作的局面,民先派张同俊、王一之、张鸿礼去做争取县长厉文礼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厉文礼表示支持,并给了他们200元活动经费,成立“潍县各界抗敌后援会”。
  日军抵潍前夕,张同俊与丁子新、胥正华等少数队员移居乐道院,成立了“难民救援会”,还成立了民先与鲁东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站。后来张同俊去昌邑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七支队,任政治部训练科长。不久因汉奸告密,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受尽狼狗咬的痛苦折磨。获释后,为了生计,他到潍县合作社做事。因他参加过共产党,家里经常受到敌伪特务的敲诈、威胁,为躲避逮捕,张同俊去了南京中山陵园任园艺师。
返回家乡 规划新潍坊城市建设
  1948年,张同俊在南京得知潍县解放的消息后,从敌占区南京辗转上海、青岛,于7月回到了潍坊。正巧其老友陈秉忱受华东局的派遣,回潍协助特别市委工作。陈秉忱向市委介绍了张同俊的情况,市领导臧君宇勉励张同俊放下包袱,继续为党的事业,为建设新潍坊发挥特长和智慧。于是,张同俊被任命为潍坊特别市建设局(后改称潍坊市建设科)代局长。
  当时潍坊百业待兴,张同俊制定了“新潍坊恢复建设规划”并亲自领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组织拆除旧城墙铺设新马路,和平路、胜利街就是在他的领导下修建的。二是抵抗山洪、抢险救灾。1948年8月,潍坊连降暴雨,山洪暴发,白浪河水位已近朝阳桥(今亚星桥),南沙滩市场的房屋、棚厦、大批货物都被冲走,群众叫苦连天。张同俊连续几天在受灾地维持秩序,组织抢险,安排灾民。大水过后,市里加快了南沙滩的搬迁,在张同俊领导下规划建成了东、西市场商业区,附近市民得到适当的安排。三是支持规划建设了人民公园及青年路的建设。
  1953年,潍坊市开始全面开展“肃反”运动,张同俊因为历史复杂受到审查,但未做出结论。1955年昌潍农校成立,组织上考虑到他在日本学习过果树园林专业,就调他到昌潍农校任果树教研组长。“文革”期间,张同俊遭到迫害,被扣上“叛徒”的帽子,遭受百般折磨。1974年8月24日,张同俊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文革”后,潍坊市革委推翻不实之词,对张同俊的一生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期部分资料由陈瑞曾提供,本期图片由张保生提供(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