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速读潍坊·风筝之爱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牵线做“媒” 千余工友捧饭碗
2017年03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牵线做“媒” 千余工友捧饭碗



寿光郑报忠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
  73岁的郑报忠在寿光台头镇经营一家配件中心,18年来,经他做“媒”,先后有千余名外来务工者顺利找到了工作,他经营的配件中心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用工“介绍所”。近日,郑报忠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
为找工作挨家企业跑
  走进寿光市台头镇郑报忠经营的汇全配件中心,他正在打电话帮别人联系工作。记者了解到,1993年,郑报忠开了这家配件中心,因为他的诚信和热心,很多企业都来这里购买机器配件。
  在与顾客的交流过程中郑报忠得知,每年正月,有很多工厂因为缺少人手而无法开工。同时,也有很多外来务工者慕名来到工业重镇台头镇寻找工作,却因为人生地不熟,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他都默默记在了心里。
  1998年正月的一天,四川人项阳和几名同乡来到台头镇,想在这里找一份称心的工作,但初来乍到的他们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这时,有人告诉他们,经营配件中心的郑报忠经常和企业打交道,清楚哪些厂里缺人,可以去他那里问一问。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项阳找到郑报忠。郑报忠听说后也替他们着急,由于刚过完春节,开工的企业并不多,他也不清楚哪些企业正在招人,而且没有企业的联系电话。
  后来,郑报忠转念一想,他因为生意的关系知道企业的地址,即便是一家企业一家企业地跑,也比项阳这些外地人方便。随后,郑报忠挨家问,终于帮项阳和他的同乡联系了一家企业,而且没有向项阳收取任何费用。后来,项阳的妻子和女儿也来到台头镇,也都是郑报忠给介绍的工作。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务工者被吸引到台头镇,而郑报忠也都热心地帮忙“牵线”。
帮务工者们做棉衣和棉被
  初春是务工者找工作的高峰期,很多南方来的务工者没带厚被褥和衣服,冻得直哆嗦,郑报忠就让老伴帮忙给他们做棉衣棉被;在务工者们没有找到工作前,为帮他们节省开支,郑报忠总是招呼他们到自己家吃喝;对于工作问题,郑报忠从不含糊,不仅会详细记录他们的技能和要求,介绍的企业也都是信誉好的正规企业。一来二去,他的配件中心就成了企业用工的“义务介绍所”。
  付双平是众多外地务工者中的一员,对于郑报忠给予的帮助,他很是感激。“像郑叔一样免费为我们介绍好工作的热心人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付双平说,通过中介介绍工作要花钱不说,还常常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时候春节过后,家里有事来晚了,郑报忠还会打电话关心问候;谁家生孩子了,他都拎上箱鸡蛋去看望。在这里,郑报忠给了付双平和工友们家人的感觉。
每年搭进3000多元电话费
  据粗略估计,18年来,郑报忠已为千余名外来务工者介绍了工作。近几年,他每年至少要帮助200名外来务工者联系工作。
  2015年10月,郑报忠患上了带状疱疹,需要住院治疗。“住院治疗的几天里,他的电话也是响个不停,护士不停地提醒他,要注意休息,但他还是忙着给务工者联系工作。”郑报忠的老伴郭宣凤说,她心里明白,郑报忠放心不下这些务工者。
  “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撇下店里的生意四处帮务工者找工作,耽误了自己的生意不说,还不断往里搭钱,每年仅电话费就得花3000多元。”郭宣凤说,以前她并不理解老伴的做法,觉得他有些“傻”。后来看到很多外来务工者把他们当成了亲人,她渐渐理解了老伴,店里不忙的时候,她就抽空给外来务工者做棉衣棉被。
  郑报忠说,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外来务工者,直到自己干不动。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