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乐环绕,西装革履的男子手捧鲜花,表情肃穆,在一座墓碑前弯腰、献花、鞠躬。男子身旁,一名工作人员举着手机,将现场场景实时直播。清明节前夕,南京最大的公墓雨花台功德园推出“代客扫墓”服务,并在线直播全程。逝者亲属向公墓方提出申请后,雨花台功德园将开设一间视频直播间,亲属通过公墓官方微信公号,在输入密码后即可观看“代扫”全程。(3月21日《新京报》)
围绕“代客扫墓”这样一个严肃话题,坊间的态度可谓泾渭分明。质疑的一方觉得,如果不能亲临现场而选择花钱雇人代祭祖先,既缺乏诚意,又缺少体验,毫无意义;支持的一方则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对祖宗有情感寄托,就不会过分注重形式层面的热闹和喧嚣。再者,假如亲人在世时尚不尊重、不孝顺,那么,清明时节再“躬亲”、再“诚恳”,难道就算“走心”了吗? 按“老规矩”而论,清明祭扫理应亲力亲为。然而,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对于那些长期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清明返乡祭扫,中秋阖家团圆,春节回家过年,无不成为有心无力的尴尬现实。此情此景,面对“代客扫墓”这一新生事物,自然不能情绪化地先入为主,而更要多一些换位思考——虽不能亲自到亲人墓前祭扫,也通过“代客扫墓”进行了情感表达,如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未尝不是清明祭扫的初心。 没有形式,内容就无处寄托。对于“清明祭扫”这一形式而言,便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追思缅怀。但另一方面,假如过于看重形式,又未免太过吹毛求疵,甚至于放弃对内容的挖掘。如果因苛于形式而对“代祭”的方式一味指责,不去理智地给予道义认可、价值肯定,就会让“代客扫墓”忌于舆论压力而遭受打击、难于推进。如此,一边是游子在外难归乡,一边是先人墓前无人祭,岂非悲剧?又令人情何以堪? 对于清明祭扫,慎终追远的情感内涵必须长久留存、永不变质,但这与祭扫形式上的求新求变,并不就是必然矛盾的。只要能保证形式切实服务于内涵,有所创新就未尝不可。从这个角度讲,这家公墓推出的全程在线直播“代客扫墓”服务,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次优选择。一来,委托他人代祭,满足了无法亲临现场的祭扫者的情感寄托和缅怀初衷;二来,严肃规范的祭扫仪式、咫尺天涯的直播呈现,进一步增强了委托人身临其境的的体验度,可以最大化地抚慰追思之情切;三来,一旦这种网络直播方式形成扩散效应,就会让祭祀文化更具感召力、生命力。 可以说,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代客扫墓”,也是一种成人之美。这种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成人之美”,赋予了传统民俗更多时代感,令其更具亲和力、操作性。所以,应当就此达成一个共识:与其固步自封,不如求变求新,更符合现实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的延续与深化。须知,真诚的心意比任何“高大上”的祭品来得更实在,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怀揣真诚之心,心祭胜于形祭,清明节也才会成为真正“清净明洁”的春天的节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