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钗河汇入白浪河之处的营丘,是齐国的都城,齐都在营丘共188年,营丘是一个古文化遗存非常丰厚的宝地。在古城村中心偏北,原古营丘皇城太公旧居处,建有太公庙,这是一座极其珍贵的唐代遗存。 齐国营丘古城 残垣断壁犹在 金钗河汇入白浪河之处的营丘,此处上古时是东莱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西周武王十三年,姜太公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始将营丘建设成为齐国的都城。姜太公在这里因地制宜,推行“举贤尚功,因俗简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治国方略,使齐国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发展成为文化发达、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东方强国。 齐国在此传六世,至胡公时迁都薄姑,后又迁至临淄。齐都在营丘共188年。 营丘,在春秋时称缘陵。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封其从兄刘泽为营陵候时,称营陵。据《后汉书·地理志》所载,景帝中元二年(前148)置北海郡,营陵为北海治所。 营丘作为侯(郡)国都城,前后长达近1200年,是一个古文化遗存非常丰厚的宝地。 据相关资料记载,古营丘曾建有外廓、内城、皇城三层土城廓,广约二十里。自古留下的村名、地名,如城角头、城前村、古城村、古城店、营丘、营丘河南、营丘北庄,以及老城墙、圣水泉、瓦碴子地、城前西马趟子、皇陵岗等等,都标志着古营丘城区的庞大。 营丘古城的外廓已湮灭无迹,但据考证,其东门在潍县范家庄北里许,西门在申明亭村西南的女娲庙处,南门在古城村南6公里,北门在潍县张家官庄附近。内城位于河头村东,呈方形,边长1400米,高6米,围长5.6公里。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后,现在还存有长达3.4公里的城垣残基,其断面夯土层明显,上面长满了杂草。 站在城垣残基上,举目远眺,仍可依稀看出当年那恢弘气势,前有金钗河,后有官庄河,旁有白浪河,显现着营丘的钟灵毓秀,大气磅礴。 太公旧居处建有太公庙,为珍贵唐代遗存 在古城村中心偏北,原古营丘皇城太公旧居处,建有太公庙,经历代不断修缮、扩建,至清末已成占地6亩的大型庙宇。 据传,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一个小队驻进太公庙。日军伍长见大殿坚固高耸,便欲在大殿顶上建岗楼。木料已运上去了。当晚抗日游击队来袭,日军伍长率士兵出村迎击,他的头被游击队员用大刀砍了下来。日本兵闻之,立即退回太公庙。 第二天,日军又派来一个伍长,他听说这件事后,以为是太公显灵,便立即撤出了太公庙。 1954年时,太公庙已成村里的仓库。台基四周护栏大部分断裂,大殿的房檐屋脊有多处破损,殿顶上的琉璃筒瓦成片脱落,殿内塑像全部清除,院内古柏只剩数株,所有碑碣都堆放在东墙下…… 这是一座极其珍贵的唐代遗存。当年建筑学家梁思成为寻找唐代建筑实物,到处寻觅而不得,却不知这里就有。
龙驹宝马踏出清泉成河,解决百姓用水难 在营丘古城西南2.5公里的城角头村前,有一眼旺泉,名“圣水泉”。 相传,当年姜太公在城内办理政务之余,便骑马到城外转转,以体查民情。他看到城南百姓用水困难,只能靠肩挑人抬,往返几里路到河中取水,以应生活之需,如遇旱天,地面无水可浇,就会颗粒无收。太公便想就近解决百姓的用水问题。 姜太公看出此处有条龙脉,如找到龙眼,挖开之后,便是取之不尽的旺泉。但他又想,这龙脉是要出真龙天子的风水宝地,若挖开成泉,就破了风水,自己要承担逆天行事的罪责。姜太公处在了两难的境地。 这时,跟随太公征战多年、善解人意的龙驹宝马挺身而出,愿代主受过。它绕着西南埠转了几圈,找到了龙眼,用马蹄踢开了土层,一股清泉涌出,顺地势北流,成了一条新河,最后注入金钗河,彻底解决了附近百姓用水的困难。此泉人称“马踏泉”,人们在泉旁附近建了一座小庙,称“龙驹庙”,以纪念这匹龙驹宝马。后来小庙消失了。 千百年来,不管天有多旱,此泉从未干涸,人们说这是姜太公赐给的圣水,便改称为“圣水泉”。清代,泉边立了“圣水泉”碑。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打,这碑上除圣水泉三个大字外,那些小字都看不清了。 挖水渠灌溉农田 窦公渠造福百姓 古城村北有“窦公渠”碑,该碑高1.36米,宽0.67米,碑阳正中刻有楷书“窦公渠”三个大字。右刻有“按邑乘,唐嗣圣元年,窦公讳倓来令北海,于营陵故城东北穿渠,引白狼河水曲折三十里以灌农田,获利甚溥,迄今千余年未有碑记,兹因建舆梁通渠水,居民追思旧德,佥议刻石志之,永矢弗谖云。”右刻“大清宣统二年四月中”。 史载,“唐嗣圣年间(684),营丘一带大旱,农田荒芜,民无过宿之米,盗匪成群。县令窦倓一边开仓济贫,一边以工代赈,召集居民从营丘东北开挖水渠,引白浪河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大幅增产,渡过了灾荒。 渠道原深一丈,宽五尺,蜿蜒曲折三十余里,历时三年完成。这是潍坊水利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大工程。 这条人工水渠,距今已过了1200多年,如没有不断疏浚,自然湮灭是很正常的。 民国版《潍县志稿·卷五·泉源》中,称“窦公渠事载唐书地理志北海条下,唐北海县,即今潍治,窦公之穿渠兴水利诚可谓有功潍矣,潍祀窦公于名宦之祠,为之记入列传。而于所开之渠为某地,则遍阅诸志,皆莫能详。按唐书所载窦渠事地望里数极为明晰,复证以舆图,乃知今之北董河即古之窦公渠也……”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唐代时,北海县治所在今潍坊城区。 关于窦公渠的位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