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潍坊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大崖头曾是芍药之乡
2017年03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崖头曾是芍药之乡
  1934年版潍县舆图中的樊家庄、大崖头、艄翁庙。刘愉供图   
1945年8月,守卫廿里堡机场的国民党士兵。刘愉供图



  顺阳河北河道在樊家庄南汇入白浪河,顺阳河流经的石拉子村曾大规模种植美国品种烤烟。北董河汇入白浪河处附近的大崖头一带曾是有名的芍药之乡,每到春暖花开,大崖头村周围便花海一片,花香四溢。


顺阳河边石拉子 广植美品种烤烟
  顺阳河北河道最先流过的是石拉子村,这里从1915年就开始种植美国品种的烤烟。是我国最早的烤烟产区之一。
  1951年前后,在山东全省的烤烟种植区发生了大面积严重的病害。黄烟植株基杆中间先有黑色斑点,迅速扩大,致基杆腐烂,全株死亡,如不加防治,将面临大面积绝产。
  据当时的烟草专家说,这是一种黄烟的传染病,名“低头黑”,需要进口药物防治,但还没有相应的渠道进口,本国一时还不能制造。于是成了摆在烟农面前的巨大难题。
  石拉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锡奎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与几位老烟农在烟田反复研究试验,夜以继日,有时忘了吃饭,睡不着觉。锡奎曾几次晕倒在地。但他和同伴们终于克服种种困难,研究出了土办法,治好了一些病烟。防治办法迅速在全省烟田推广,使那次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小。

日军修建飞机场 顺阳河改道向西
  顺阳河北河道在樊家庄南汇入白浪河,两河汇合处,杨柳树密集高大,所有大小道路都在柳林中穿行,夏季到此犹觉惬意。
  樊家庄在南黄土埠西部,元代初由樊松创立。全庄东高西低,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再配以房屋间的花红叶绿,真是一副仙乡美景。
  庄北的一段埠崖,是一个“甘子泥矿”。人们从这里挖下“甘子泥”,再肩挑车推到城里,或到各集市叫卖,这是附近农民农闲时的一项副业,已经若干年了。
  “甘子泥”是潍县城区及附近各乡村居民的天然洗涤必备品。用它在湾塘河湖中洗衣物,退灰快,不伤手,还不污染水体。
  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樊家庄以东,廿里堡村以西,茂子庄以南修建飞机场,名为廿里堡机场。该机场南头将顺阳河改道向西汇入白浪河,在机场外南北两端各设若干防空机库。北机库建在了樊家庄西白浪河东岸上柳林中,利用柳树掩护机库。
  1945年8月17日,一架美军B-24轰炸机在向潍县乐道院集中营空投生活物资后降落在廿里堡飞机场,这是该机场第一次起降大型飞机。
  1951年,国家决定将廿里堡机场改建为海军航空兵学校,展开了大规模改扩建工程,樊家庄全村344户,分别搬迁到刘家沙窝村、李家沙窝村、南家村、徐家大路等村。
北董河处大崖头 芍药花开香四溢
  北董河汇入白浪河处附近的大崖头村,村子位于白浪河西岸高大的崖头上,因而称为“大崖头”。其面对白浪河古渡口的围子东大门,居高临下,尤显雄伟高大。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村庄,集市贸易繁荣,村中东西大街两旁,客栈,商铺,饭店,应有尽有,如同一条城中的街道。
  大崖头一带曾是有名的芍药之乡,是中药赤芍、白芍的产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还大量种植芍药。每到春暖花开,大崖头村周围便花海一片,花香四溢。
  开花时节,花农剪下花枝,一担担,一车车,运往城里和农村集市,沿街叫卖“芍药花来了”,很受欢迎。
  1948年11月,原在胶东栖霞的龙丰纸厂和原在海阳的东升纸厂,都迁到了大崖头村北的一所小学旧址,合并成立了“潍坊鲁明纸厂”,这是潍坊历史上第一座机器造纸厂。按潍坊特别市政府指示,潍坊电厂从发电所架设了一条3.3千伏的“纸厂专用线路”,比过去用柴油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噪音。同时,大崖头村也用上了电灯照明,古老的村庄一下子有了现代气息。
  据说,原来没有机器的轰隆声,每到秋季晚上,在河滩里放上一盏保险灯,就会有肥美的大螃蟹朝着灯光爬过来,人们顺手拿住放在袋子里,一晚上能抓一袋子,吃不了就到集市上卖。自从有了这机器声和电灯光,就再没有螃蟹了。
相关链接
艄翁庙与海眼
  在大崖头村西南北董河北,有一个艄翁庙村。
  据说,明末时候,这一带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人们纷纷外出逃荒。一日村里忽然来了一位老人,背着口袋,手里拿着一根树枝,艰难地行走着。村里人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到处都闹灾荒,想在这里住下,村里人便留下了他。
  老人姓李,是黄河边上靠撑船渡客为生的艄翁。因黄河决口,把他一家冲散了。他听说山东是个好地方,便辗转来到这里。老人带来了荞麦种子,村里人还不认识荞麦,他教会人们种荞麦。这一年荞麦丰收,全村老少因而度过了荒年。
  艄翁还懂得中医中药,会把脉问诊,自己加工炮制草药,治好了许多人的病痛。外村人闻名也来请他诊治,他的医道毫不保留,还讲给病人听,并教人们认识中药和炮制方法。
  艄翁水性很好,救了好几个不慎落水的孩子和大人,他得空就教人游泳,说游泳能使人健康,还能救人。
  有的人家里闹纠纷,老李从不躲避,总是主动介入,讲道理,讲孝道,讲亲情,早晚讲得一家人和睦了,问题解决了他才罢手。
  艄翁看到这个村地势较高水源较远,便提出应打井修渠,以灌溉农田和方便家用。村民在他指导下,打出了一眼清泉,泉水清冽甘甜。人们发现这泉水随海水同时潮汐,故称“海眼”。
  几年后,艄翁听说黄河边上日子也好过了,便要回老家,村里人挽留不住,只得挥泪告别。
  若干年后,人们为了追念艄翁的恩德,在“海眼”附近建了一座“艄翁庙”,连村庄也叫成了艄翁庙村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