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潍坊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圣泉上八塔九桥如画
2017年03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圣泉上八塔九桥如画
  潍县第一届县委成立旧址——茂子庄王全斌家场院屋。(资料图片)
  1934年版潍县舆图中的擂鼓山。刘愉供图



  北董河上游的大寨村,因唐代曾在这里设立过兵营而得名。大寨村竹林清翠,有八塔九桥等建筑,一派江南风光。小崖头村西的白浪河是一个古渡口,这里是官道,与小崖头村隔河相望的沙丘上,全是野生的桃树,每年初春桃花盛开时,吸引很多游人来此赏花游玩。

三泉分别流经村中 穿过街巷入北董河
  大寨村在北董河上游,因唐代曾在这里设立过兵营而得名。又因寨内外的泉、潭、桥、塔及修竹园林而在古时闻名遐迩。
  民国版《潍县志稿·卷五》中载:“圣泉在大寨村西圣泉废寺侧,一名珍珠泉。泉有三潭,故俗称第一、第二、第三潭,东流至寨内,在寨东汇为渊,其上有竹园,颇饶逸致,东南入于北董河。泉上八塔,寨内九桥,风物之美,过者称羡。”寥寥数语,记下了当年大寨的壮美。
  据村内一位老者介绍,他年轻时,还看见过志书中所说的八塔九桥等建筑。那时泉水旺盛,竹林清翠,确实有外地人专程来观看大寨的风景,因而村里才有两家旅店。
  圣泉,是泉群的总称,它分别为三个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泉潭。各潭水溪分别流过大寨村内街巷,在村东,又汇成一个大水潭后,流入北董河,村内街巷中共建了九座石桥。
  三泉潭中,最大的为第一泉,次大的为第二泉,最小的为第三泉。三潭之间的地面上,分别建有式样相同的八座砖砌实心塔,塔为七层,高约二丈。
  在村东,三条溪流汇成一个大水湾,湾周围为修竹园林,曲径通幽,内有两座古亭,一派江南风光。
小崖头村西古渡口 南北官道必经之处
  小崖头村西的白浪河是一个古渡口,它是潍州向南去往安丘、密州的古老南北通道。为保官道平安,村西河崖上建有一座关帝庙。
  小崖头村前的白浪河道特别宽,有300多米,这包括了河中沙丘和今河道与古河道。在与小崖头村隔河相望的沙丘上,全是野生的桃树,每年初春桃花盛开时,吸引很多游人来此赏花游玩。
  清光绪八年(1882),潍县王氏倡捐在古渡口处兴建了一座七孔石桥,名为“义成桥”,以畅通这南北官道,并为去桃林游玩者提供方便。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此桥被洪水冲毁。关帝庙的道士化缘,在石桥原址上,利用原桥石料在河中建起石桥墩,在上面搭上木板,便成为一座木石混构的季节桥。每年中秋节前加上桥板,端午节后撤下,存放在关帝庙内。
  河中沙丘长约100米,宽约60米,最高处还略高于两岸崖头。1948年时,沙丘上仍是桃林,但已有人管理了。沙丘中部最高处,有一座古代八角凉亭的石砌底座遗迹。周围还留有几棵已死去多年的桃树枯干,孑然挺立,表示着这里曾是古桃林。如今能保留下这古亭遗迹和枯树者,确实是有心人了。

茂子庄有百年柳树 革命火种在此燃起
  茂子庄位于白浪河由西向北拐的急转弯处东岸。岸上柳林清翠,岸下白浪湍急。这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村庄。
  在庄西河岸上,曾有一棵据说已超过百年的老柳树,紧靠河岸边,它的树荫达半亩多地。很多村民农闲时来到树荫下闲啦。树荫也遮到河里,一些青少年在河中树荫下游泳,更觉舒心凉爽。
  清宣统三年(1911)7月初,连日大雨山洪暴发。洪水由西凶猛而来冲击东岸,土崖被冲的不断塌落,以致大柳树的根被冲出来,整棵树倒在崖下。庄里人都担心这么冲下去,就要危及村庄了。
  这时庄里一位姓马的富户发起,全村自愿认捐,在土崖下沿河边,筑起一道防洪沙坝。从此这段河崖再没被冲塌过。这是白浪河上第一段护岸沙坝。
  王全斌是茂子庄第一个共产党员。1926年6月,就是在他家的场院里,召开了中共潍县第一次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这是山东省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王全斌当选执行委员,分工党在城南的工作。

擂鼓山上巨石巍峨 中山林内祭奠烈士
  擂鼓山是白浪河沿岸最后一座山,海拔102米,玄武岩构成。山体东西长,南北短,像一面锦绣屏风,屹立于潍县城南。山顶恰似一个巨大的笔架,突出于林涛之上。古人谓之“潍邑文星”。
  擂鼓山东麓岭脉延伸到白浪河处,形成断崖绝壁,在长约50米的陡峭悬崖下,河水在巨石间翻腾,激起阵阵白浪,犹如崇山峻岭中的急流险滩,此景让观者惊叹不已。
  擂鼓山是城区唯一的自然石山。当年山上巨石巍峨,沟壑纵横。峰峦间仓松翠柏,山花烂漫。主峰北坡一处石壁上,刻有“张飞擂鼓处”五个雄浑大字,让人联想到城里那“点将台”,把思绪带到三国时的战乱年代。北坡下的明十一经墓,古朴幽静,石人、石马、石羊、石骆驼、望柱等,默然伫立在柏树林之中。
  主峰顶上,是一座天然观景台,沿着石阶辗转攀登而上,潍县城关之美尽收眼底。而整座山则是县城居民春日踏青郊游的最佳去处。
  1916年,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期间,在擂鼓山东南坡建立烈士陵墓,以安葬在潍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其中多是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等国回国参加革命的爱国华侨青年。墓地前立有一座石碑刻有居正手书“中山林”三个大字。
  每年清明节期间,成群结队的人来为烈士扫墓,县苗圃无偿提供柏树苗,由扫墓者种植在“中山林”中,以慰烈士英灵。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据潍县后,在主峰顶上建了一个大炮楼,并将“中山林”平毁。
  1949年,为建设粮库,用炸药将山体中上部炸掉,从此擂鼓山体就消失了。幸运的是,先有政府定名的“擂鼓山粮库”,继有王振隆创建的“擂鼓山酒家”和该酒家生产的“擂鼓山馒头”,还承载着人们对擂鼓山的怀念。
  潍坊市图书馆、潍城区档案馆、昌乐县文史委与肖广德、刘福新、陈军、张振海等提供重要资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