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昌邑人也曾闯关中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标题导航
昌邑文化扎根秦川大地
2017年04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邑文化扎根秦川大地
  华夏儒园奠基仪式,代表着山东文化扎根陕西。
  陕西昌邑村里过年贴的对联。



  在这次迁徙大潮当中,越来越多的昌邑人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到陕西。他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开垦出属于自己的土地,建造起属于自己的家园。他们依然沿袭老家几千年的风俗民情。在百余年的历史当中,昌邑人的文化习俗和陕西人的文化发生了无数次的碰撞交流,但时至今日,他们不仅没有入乡随俗,而且不可思议地使山东文化在三秦大地上开花结果。

开垦荒地建造家园 山东建筑风格独特
  通过和太平村村民的交流,李发宁对这个村庄乃至整个昌邑人移民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昌邑就有人挑着扁担,推着独轮车,一边乞讨一边西行谋生,他们先后来到富平、蒲城、澄城、阎良一带,在这里定居。
  据了解,先辈们刚到此地时,首先在荒地里刨个一米左右深的土坑,而后在上面打个一米多高的瓜庵子,就是用竹竿撑起四根柱子,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盖以茅草。这种栖身居所成本低、搭建快,因为是半地下,冬季可良好御寒。这是他们建起的第一代“产权房”。
  迁徙来的移民中,有不少泥瓦匠,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大家开始按照昌邑老家的房屋建筑风格,建造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李发宁说,这些建筑对陕西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蒲城一带过去的民居院墙很高,正房从东墙和西墙单面倾斜南北盖,他们的北屋是矮窄的厨房。在东西厢房的挤压下,院子变成了一条窄窄的胡同,下雨时雨水都顺着单面向院子倾斜的屋顶流到了院子里。而昌邑村的房子都沿袭了老家的格局,宽敞明亮的东西向北屋,采光很好。在当时,陕西人一看到这样格局的村子,就知道是山东庄了。近年,渭南一带当地村子的民居也开始学着昌邑村的民居结构,建造东西向的正屋,享受阳光的照射。
不改家乡饮食习惯 教会当地村民吃鱼
  李发宁说,在那次走访中,他听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当时陕西地区曾经发过大水,大水过后满河里都是活蹦乱跳的鱼,山东人都争先恐后地跳到河里去捉鱼,而陕西人则蹲在岸上莫名其妙地看。
  “那时候,陕西人都没有吃鱼的习惯,看到山东人吃鱼,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李发宁说,两地人逐渐开始接触交流甚至融合时,陕西人才在山东人的影响下开始吃鱼,并且爱上了这种新鲜美味的食物。
  李发宁说,除了鱼,像知了龟、蚂蚱之类的食物,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根本不能吃的食物,而山东人却吃得津津有味。
  陕西人过年都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年初一都是八点多才起床,没有一点年景,而在昌邑村则不同,除夕夜发码子,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便串门拜年磕头祭祖。昌邑村的年景,已经成了当地的一大风景,周围村子中的孩子都嚷着要到山东庄的同学家里去过年,感受浓浓的年味。
  李发宁和英长林家老少吃完团圆饭,开始燃放烟花,小孩们放着“嘀嗒筋”,礼炮映红了夜空,映红了村子,映红了乡亲们节日的笑脸。

移民互相通婚 文化得以保留
  在走访中,李发宁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过去上百年的时间里,从昌邑乃至整个山东迁移出来的人并不少,比如闯关东等,但像昌邑村这样能够完整保留家乡风俗的,可以说绝无仅有。
  从老一辈人的讲述当中,李发宁探究到了原因。山东人迁徙到陕西之后,依旧保留了自己在山东老家时勤劳刻苦的生活习惯。另外,在山东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女人讲究三从四德,夫唱妇随。那时候,山东人背井离乡来到陕西,劳作丝毫不敢怠慢,非常辛苦。
  昌邑村里这种白天耕种、夜间挑灯苦干的生活方式,在陕西当地人看来实在太苦,他们更喜欢过播收之后墙根抽烟的悠闲生活,所以,陕西人不愿意把闺女嫁到山东村里来,怕闺女吃苦,而昌邑人也不愿意娶当地人当媳妇,嫁过来不会干活。于是,这些扎根陕西的昌邑村之间相互通婚,形成了一片“姥姥村”,进而形成了一种封闭独立的山东文化。
  另外,在当年移民们迁徙到关中后,焦云龙还引导移民建立“大客(kei)家”制度,这个大客家多数是第一代移民中有权威的家族中的长者,此人起着村长的作用。大客家确认后,以后过来的移民就由大客家负责安排栖身所,甚至分给少许土地,让新到的人有饭吃,有地方住。这种大客家制度保障了山东移民的生活,也直接导致了山东人扎堆集中居住。

建起华夏儒园 传承儒家文化
  李发宁说,在陕西省的各个昌邑村,山东的传统文化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留传承,为了让山东文化在秦川大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色彩,陕西昌邑村的移民们搞出了大动作。陕西省蒲城市的六合村决定建一个展现山东人移民历史的文化广场,他们准备了两年多,数次回山东考察交流,终于完成了项目规划,并通过了地方政府审批。
  蒲城县六合村是清末从昌邑移民关中平原的山东庄之一,移民多来自昌邑围子、石埠、饮马、北孟等乡镇。与其他陕西昌邑村一样,他们依旧保持着家乡的饮食居住习惯,保持着家乡的习俗和地道的昌邑口音,甚至连守岁拜年、婚姻嫁娶、清明祭祖等都还保留着家乡的习俗。这些繁琐习俗,在昌邑本地都很少有人能记得了。
  最终,六合村移民文化项目定名为“华夏儒园”,按五星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以孔子文化广场为核心,将建成孔子书院、华夏儒园书画院、齐鲁民俗馆、山东移民博物馆、儒家小院生态餐饮园等系列景点。
  六合村村民、儒园项目投资人华通路桥公司董事长张久灵表示,希望通过建造这座华夏儒园来纪念先辈在秦川大地上开拓进取的艰苦历程,同时也希望山东的儒家文化和山东民俗,能够在秦川大地上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