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招生让家长做“问卷调查”,甚至调查爷爷奶奶职务、毕业院校,引发网友刷屏和激烈讨论。随后,上海市教委对相关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责成其立即整改。 (5月9日《新京报》) “愧对小女,愧对列祖列宗”,一名参加了入学面谈的学生家长的感叹,戏谑之余,更弥漫着辛酸和无奈。 老实说,学校在招生时组织家庭背景调查,借以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构成,没什么不妥。反观上海这两所民校的“问卷调查”,却连学生父辈、祖辈的学历和毕业院校也要调查,又是安的什么心?这已经不单是“拼爹”“拼妈”了,更是“拼爷爷奶奶”“拼姥姥姥爷”了。拉开如此一副“查三代”的架势,真不知道能进入这类学校的孩子,是不是得含着金汤匙出生? 其实,校方的“小心思”并不难琢磨。应该看到,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蜕变,一些民办学校已不再满足于招生指标,而是努力追求所谓的“名校效益”。“考家长”就好比“傍明星”,如果学校招的学生“非富即贵”,无疑是学校极好的活广告,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竞争力自然会无形中获得提升。更“实惠”的是,校方可以通过给予有背景的孩子以各种形式的“照顾”,为学校办学寻到更大的方便之门。在功利与短视的驱动下,一些人如此把反科学的“出身论”应用到了教育当中,无疑是危险的——一个社会,如果任凭这样的论调“借尸还魂”,则每个人生存环境,终将面临等级分化严重、流动性低下的阶层固化危机。 参照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要求——民办小学和初中在面谈环节中,严禁举行纸笔测试或学科考试,应当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关注度等学习品质和社会适应性的考查。这两所民校此举“换汤不换药”,不过是绕开了现有政策,将考学生改为“考家长”。令人欣慰的是,当地已就此事迅速做出处理,涉事学校的不当行为已被勒令禁止。但长远来说,要涵养起良好的教育生态,恐怕需要更深刻的反思、更长效的处理及更有成效的引导。这个命题,值得更多、更长远的政策考量和更能落到实处的切实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