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速读潍坊·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小小酸枣榨汁制茶做枕头
2017年05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小酸枣榨汁制茶做枕头



四镇特色产业开发巧而精,闯出一片广阔天地
  如今,日照潮河、两城、青岛海青、潍坊桃林四镇在特色产业上走出了自己的路。酸枣汁、地瓜干、黑陶也渐渐发展成当地特色产品,这种“巧而精”的特色产品为四镇描绘出独特蓝图。

  黑陶工艺潜力无限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标志,也是20世纪学者们探寻中华民族源头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埋藏和散布在地上地下的大量陶器成为了解远古文明的重要参照物,两城类型陶器的最大特色是黑陶最多。两城黑陶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陶器外表修饰简洁,陶器制法先进,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蛋壳陶杯。
  薪火相传4000余年的黑陶工艺,在日照两城衍变为潜力无限的文化产业。1992年,山东大学考古队到两城考古龙山文化,与坐落在遗址内的两城七村合建了一家黑陶厂,负责仿制出土的陶器。两城黑陶厂与山大历史学院考古专家联合研制开发了黑陶、白陶、红陶三大系列仿古陶器,共计200多个品种,其生产的蛋壳陶杯等先后被日本国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博物馆收藏。2006年,两城黑陶厂还被山东大学授予“山东大学博物馆陶艺生产研究基地”。
  在两城黑陶厂制作室里,该厂总经理、首席设计师刘加东正带领十几名工人制作陶器。“制作黑陶包括选泥、制泥、拉胚、整型、雕刻、找平、抛光、烧制八个主要工序,最关键的环节是烧制。”刘加东说,黑陶烧制过程中不但要封窑,还要渗碳,让大量碳黑氧化还原进陶器中,才能取得纯黑的效果。制作两城黑陶的泥都是从两城遗址附近挖的,这种泥不易开裂、黏性强、收缩性小、柔软性好,是制作陶器的好材料。
  由于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一件黑陶需要半个月左右。随着两城黑陶厂名气提升,订单剧增,这让刘加东几多欢喜几多愁。“黑陶是个慢活,每一件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无法复制。”刘加东从不为赶订单速度偷工减料,不为效益牺牲质量。“我们做的是文化产品,粗制滥造砸自己招牌,也抹黑了我们两城的传统工艺。”刘加东说,作为一名陶艺师,把黑陶文化发扬光大、黑陶产业做大做强是他的目标。
    小酸枣挖出多项大用途
  日照潮河镇除了薯干、茶叶,还生产野生山茶、桑叶茶槐花茶等多种有机生态茶。在众多品类中,有一种茶因别具匠心脱颖而出,成为潮河镇特产之一,那就是酸枣茶。
  潮白河进出口有限公司在2016年中秋节前后正式推出野生酸枣茶。“酸枣茶是酸枣核做的,我们选用的都是五莲山周边地区自然成熟的野生酸枣,每一颗都是当地百姓亲手摘下来的。”潮白河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英告诉记者,优质野生酸枣核经100℃以上高温连续炒制一个小时左右,待外壳微微裂开、木香味飘出的时候,酸枣茶就出炉了。
  “野生酸枣茶含有皂苷成分,有安眠功效。”张英说,酸枣核被“二次利用”的方式不止一种,除了做成茶,还可以做成枕头,他们开发的酸枣核睡眠枕,将日本高分子竹炭管和野生酸枣核结合,用炒熟、烘干、粉碎后的野生酸枣核填充枕芯。首批推出的500个酸枣核睡眠枕颇得市场青睐,目前只剩不到100个。
  茶和枕头利用的都是酸枣核,酸枣果肉怎么办呢?酸酸甜甜的果肉自然不能浪费,被做成了酸枣汁,而这才是潮河镇酸枣产品中时间最久、耕耘最深的“重头戏”。
  酸枣汁的制作工艺是潮白河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义勇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小时候没有饮料,中秋节以后摘了酸枣,父亲就把它们放在大锅里、加上白糖熬煮,熬出来的酸枣汁味道特别好。”自制酸枣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王义勇父亲干脆开了个小作坊,后来王义勇子承父业,把小作坊做成了主打酸枣产品的公司。如今,他公司的酸枣汁日产3万罐,已经销往国内多个省市,并将于近日出口韩国。

地瓜干做成了金字招牌
  众人皆知地瓜干,但日照五莲潮河镇魏家村村民王彦手中的地瓜干不普通。近几年,王彦的地瓜干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抢占了茶叶的风头,成为潮河镇的一块金字招牌,也被人们俗称为“土地里的软黄金”。
  今年38岁的王彦以前打过零工、摆过地摊,2005年受人启发,利用冬闲时节开始加工薯干。“五莲产的地瓜含糖量高、颜色好,我们村2000年前后有100多户从事薯干加工,青岛、潍坊很多商家来收;2008年后缩减到30多家,后来我把15家小作坊合并成立了合作社,现在就只有我一家了。”王彦的薯干合作社目前是日照最大的薯干加工基地,产品主要销往日照、青岛、济南等地,供不应求。
  随着企业的壮大,王彦投资30万元,打造了400多平方米的烘干车间,不仅提高了质量,还提高了产量。近两年,她又开始探索新产品,用淀粉含量较高、不适合做薯干的地瓜做纯手工粉条、纯手工煎饼。她对未来还有新规划:签约更多种植户,统一提供薯苗,统一种植,实行保价收购,精益求精做薯干。
  王彦不仅做大了自己的事业,还解决了周边不少剩余劳动力,目前共有39名妇女加入了合作社。以前每到冬季农闲时,魏家村村民徐建春就闲在家里,魏家薯干合作社成立后,她便到合作社干活,离家近、活轻松,收入不少。“要不冬天也是闲着,在这里干活不仅能打发时间,还能挣钱。这么好的事多亏了我们王总。”徐建春说,除了她在合作社里打工,她家种的红薯也卖给合作社。
    文/图 本报记者 刘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