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民校办得好可获奖励
家长凭啥总比老师矮一头
语言欺凌不容小觑
2017年05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凭啥总比老师矮一头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李女士的孩子是武汉市江夏区一幼儿园的学生,孩子在幼儿园的兴趣班中学习舞蹈。5月19日,班级群中的参赛通知引起李女士注意。因孩子的名字出现在参赛名单上,她在微信群里表示,孩子不参加比赛。随后,园方和李女士就孩子参赛问题发生语言冲突,出现了园方指责李女士“你就不配当妈”等言论,让李女士很愤怒。
    (5月21日《武汉晚报》)

  就因在微信群里拒绝孩子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比赛,这位母亲即遭受了当众讽刺、羞辱,这家幼儿园的“火气”当真不小。
  尽管事后园方表示愿意道歉,但“你就不配当妈”“理你的原因是把你的孩子当人,而不是把你当人”“好孩子被你这样的妈带坏了”等等比骂街还难听的出格言论,不见丝毫的教育善意和包容,难免令人替园里的孩子们捏了一把汗,更深深刺痛了家长们的敏感的心。
  正常而言,一次甚至都说不上分歧的分歧,并不难解决,但怎么就愣是升级为“撕”的程度?就事论事,家长为孩子报名兴趣班是一回事,不想让孩子参赛则是另一回事,当中作何选择都无可厚非。如果家长同意孩子参赛,可能是想通过一个成绩来鉴定学习效果;如果不同意参赛,则可能是出于“不重成绩重过程”或其他方面的考虑,但无论如何,家长也不应遭受这种挑战尊严底线的指责。从园方的角度,为何在孩子是否参赛的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失态?
  不可否认,这些恶言恶语多半是老师因恼羞成怒而飙出的气话,而说话的前提是“家长不配合”。但事实上,园方组织活动不容易,老师也很辛苦,李女士的孩子不参赛会影响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和整体编排效果等说法,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家长在微信群里公开拒绝园方的安排,这种“不合作”态度会被园方敏感地视为“挑衅权威”,进而担忧此举会引发其他家长效仿。若果真如此,则不仅当次活动会受影响,以后园方再开展其他活动也会更难。
  这种矛盾,反映的便是现在“家校互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时候,老师对家长说的话如同“圣旨”,容不得违背。如此,所谓的“双向互动”,变成了“单向命令”,问题随之而来——家长和老师本该平等,但实际上却极易出现“不平等”关系。家长也深知,如果不配合老师,孩子可能就要被“穿小鞋”,无奈便千方百计讨好老师,老师说什么,家长就得跟着说什么。有的老师或明或暗地利用家长给其办事,家长明知不妥,却也不敢公然违抗;还有的老师给家长布置任务,完全不顾及家长实际情况,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完成,后果那是相当严重。  园方不妨扪心自问:考虑过家长的感受吗?究竟是谁“不配”?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如果在教育问题上需要家长配合,也该是“商量着来”,而非命令家长怎么做。一个好老师,会善待每一个学生,自然也会善待每一个家长,会和家长和谐相处,而不是高高在上,更不能“绑架”学生逼家长就范。如今,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明令禁止学校布置家长代劳的作业。但这也只是“头痛医头”的治标之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尚需重塑家校关系,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科学分工、相得益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