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4日,中国足协公布U23新政的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和《2017年夏季注册转会期收取引援调节费用相关规定》(征求意见稿)。足协要求各俱乐部在6月18日之前反馈有关意见,只有4天时间,各俱乐部有意见得抓紧了。 A首发至少一名U23 2018赛季中超、中甲俱乐部国内球员最多报25人,其中至少4名U23球员。若满足不了,就不接受报名。 每场18人大名单至少有3名U23球员,首发11人里至少有1名U23球员。每场U23球员首发人数不得少于首发外援人数,在一场比赛里,每队U23球员实际累计上场人次不得少于外援实际累计上场人次,而外援累计上场每场不得超过3人次。如果违反,视为本场比赛弃权。 2018赛季的U23球员指的是1995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非港澳台的国内球员。 2018赛季政策相比于目前的U23新政,无疑进一步加强,注册人数从27人降为25人,18人名单U23球员人数从至少2人增加到了至少3人,首发人数仍保持最少一名。最关键的是外援和U23匹配上,通俗来说首发几名外援就必须有几名U23首发,但每场外援累积人次仍不能超过3人次,U23球员累积人次则不能少于外援人次。 B开征引援“调节费” 俱乐部盈利或亏损,以俱乐部上交的2016年度财务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中注明的未分配利润项为依据。根据俱乐部的财务收支情况,2017年夏季注册转会期内(6月19日至7月14日),执行收取引援调节费用的政策,俱乐部盈利或亏损的名单将在行业内进行公示。 引援调节费用的收取。经中国足协和第三方审计机构审查,根据国内、国际球员转会协议,对于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收取等额的引援调节费用。俱乐部引入外援资金支出不超过4500万元人民币/人次、引入内援资金支出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人次的俱乐部,缴纳的引援调节费用将全额返还本俱乐部用于青训,并不得冲抵俱乐部青训预算。俱乐部如引援支出超过以上标准,则不享受此项政策,仍然等比例全额收取引援调节费用,该项费用全部纳入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 俱乐部通过租借等方式从国外关联俱乐部引入球员的,如果租借费用低于原俱乐部引入该球员时的转会支出,则以该支出为基数收取调节费用。 C自力更生成关键 中国足协发布的2018赛季U23球员新政细则,相比目前实施的政策,新政2.0版具体细节更为严苛,报名条件不满足和上场条件不满足,将分别取消参赛资格和做弃权处理。 此外,新政2.0版对于18人报名名单人数和登场人数进一步细化了要求。首发U23球员不少于外援,登场U23球员人数同样不少于外援,可以说是本赛季使用政策的增强版,目的是督促各大俱乐部真正重视球队的年轻球员培养,同时限制外援对于联赛的影响。 对于目前的不少中超、中甲球队来说,U23球员的配置数量不足,更为严重的是能力与主力球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在亏损俱乐部每笔内援支出不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想走引进的这条路也被堵死。如果新政2.0版本能被长期执行下去,重视梯队的建设、年轻球员的培养,成为未来各支俱乐部的头等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规定的初衷不错,但漏洞仍在,由于U23球员能力暂时达不到主力标准,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幺蛾子”。在新政2.0版本的细则出台之前,有一则新闻不起眼,但却不得不令人担忧。葡萄牙第四级别联赛球队辛特拉联俱乐部宣布与前河北精英球员马溟澳(现年19岁)签约,双方签约4年,关键是这支葡萄牙低级别联赛球队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违约金为1000万欧元。 辛特拉联俱乐2016年7月份被中国资本收购,这个现象值得中国足协注意,同时也值得各大俱乐部反思,新政2.0版本会不会成为这些海外小球员的“赚钱工具”。 D大牌外援或“绝迹” 4500万元人民币/笔的外援转会,不考虑汇率的变动,相当于600万欧元的外援。目前,中超球队中,恒大、上港、苏宁、申花、国安多支球队的前场外援,转会身价都超过了这一标准,甚至在中小球队中,亚泰的伊哈洛身价都达到2000万英镑。 今年冬窗中超各队引进的外援中,符合这一标准的球员少之又少,鲁能的乌索转会至富力,费用大概为300万美元(2100万元人民币),在实施细则的范围之内。建业引进的巴索戈,身价刚好在600万欧元,泰达引进的古德利为700万欧元,略微超出足协的规定。从这些引援中,也能窥探出未来中超外援的水准,大牌外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