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时评 |
第03版
速读潍坊·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美联储今年第二次加息 |
上调25个基点到1%至1.25%的水平,并公布“缩表”计划 |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当地时间6月14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至1.2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二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同时公布了收缩4.5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的计划。美联储主席耶伦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符合预期,美联储可能会“相对较快”执行“缩表”计划。 年内可能还会加息 美联储当天结束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5月份以来的信息显示美国就业市场继续强劲,美国经济温和增长,近几个月美国家庭消费回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张。 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今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2%,高于3月份预测的2.1%;到今年年底美国失业率预计为4.3%,低于3月份预测的4.5%;到今年年底美国通胀率预计为1.6%,低于3月份预测的1.9%。 美联储预计,到今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将升至1.4%,与3月份预测一致。这意味着在本次加息之后,美联储今年还可能有一次加息。 美联储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增长大体符合美联储预期,美联储预计将于今年开始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逐步减少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以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目前美联储一直通过将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以维持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变。 根据美联储当天公布的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的细节,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美国国债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6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6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300亿美元。同时,美联储计划将持有的到期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本金每个月不再进行再投资的上限最初设定为40亿美元,然后每三个月将此上限提高40亿美元,直到最后升至200亿美元。 自2015年12月至今,美联储已累计加息四次共100个基点。 市场反应相对平静 加息和“缩表”都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加息将直接推升短期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缩表”则会直接推高长期利率,推升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令美国金融环境收紧。 所谓“缩表”是指美联储缩减自身资产负债表规模。打个比喻,就是美联储想给自身“减肥”,挤一挤金融危机后给自己加注的水分。 美联储加息向市场传递了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次贷危机至今,美国经济在复苏轨道上缓步前行,复苏已经持续9年。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达1.2%。同时,当前美国借贷成本仍然处于低位,即使加息也不会对美国债收益率造成太大影响。因此,尽管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并不过热,通胀压力也不大,但美联储仍坚持加息。 此次加息不会引发强烈的“外溢效应”。美联储加息步伐“小而稳”,且与市场沟通充分,市场提前充分消化了加息溢价,对加息反应相对平静。同时,从欧洲到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对美联储加息审慎应对,不会进一步加大货币宽松的力度。 前瞻未来,全球货币政策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年底前会否再度升息、“缩表”靴子何时真正落地以及特朗普政府将提名哪些美联储高层人选,都将影响美国货币政策未来的走向。 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将在下半年释放更明确的退出QE信号。而德国大选、英国“脱欧”,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也是影响全球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变量。 中国能够巧妙应对 毋庸讳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包括汇率、贸易及心理预期等多个渠道,但专家普遍认为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一方面,美联储加息会加大中国经济管理难度,比如增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风险等。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更好,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更强。国际观察家认为,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上越来越老练,可以使用的货币工具也较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利普顿14日在北京说,IMF认为“中国经济一直在自我更新”,“中国有潜力在中期内安全地保持强劲增长。” 另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5月份中国经济主要指标,中国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一季度,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6.5%,比去年51.6%的比重有所提高。这表明中国经济改革持续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做好“预调微调”,做好市场的预期管理,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有力保障。 整体而言,尽管美联储处于货币政策“正常化”轨道,但当前的全球货币政策环境仍处于相对宽松期。从历史的角度看,中短期内,全球市场仍会有较多的“便宜钱”。未来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化预计不会是“疾风暴雨”式,而是会更像“天气预报”。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