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河南郑州906路一位公交车长郑景军推出“让座主题车厢”,以此激励乘客主动让座,争创郑州乃至全国让座率最高的公交车。乘客每让座一次,便可领到一张“让座爱心卡”,当乘客集够两张卡片,下次乘车免费一次。而乘客免掏的钱,由这位车长出。 (6月23日《大河报》)
对于奖励让座行为,大多数民众会连连称道,但也有人认为让座是道德问题,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让座,有亵渎传统美德之嫌。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如果我们抱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而非道德乌托邦主义,就应该承认“利益”对道德的激励作用,不管这种利益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对道德的物质奖励,并不是否定人类德性,更不是鼓吹唯利是图。因此,“奖励让座”之举并无不妥。 不过,公交车长本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知其是否有长期维持奖励的经济能力。要让爱心让座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还必须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能让奖励让座的公交车长孤掌难鸣。 激发乘客的文明礼让意识,也是相关部门和公交公司的职责所在,而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广,也不能靠一个公交车长的个人行为,如何建立让座的激励机制,相关部门和公交公司都应该有所作为。 有的城市已经在尝试这样的回馈机制。比如设立让座卡,每让座一次,奖给乘客一张让座卡,得到规定数量的卡片,就能免费坐车一次,其意义在于表明社会对让座行为的认可和承认,鼓励倡导人们的道德追求,从而形成社会风气的良性循环,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让座之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最终会让他们淡化对“物化”回报的看重,使让座成为习惯。 总之,奖励让座不该只是公交车长的个人行为,探索长期回馈机制才是最好的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