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3版:安丘新闻·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安丘市首届“银龄安康保险”杯征文大赛启示
难忘拉胡琴的老人
“全民旅游季,一起看世界”
2017年07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拉胡琴的老人



  (武汉) 丁运时
  一天黄昏,天桥下。
  闹市街衢依然充斥着固有的喧嚣: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路上车水马龙,汽车呼啸而过,间或夹杂着鸣笛声;街边的店铺争相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招睐生意;一家音像店更是不吝惜用最大的音量播放时下最流行的音乐专辑。但是,一切噪音都掩盖或湮没不了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悠扬的胡琴声。
  循着琴音的来处搜寻,原来有一位老者偏处一隅,端坐着拉一把老旧的二胡。他大概五、六十岁年纪,显然有眼疾,穿一身洗得泛白的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旧衣服,只是颇为整洁。他坐在随身携带的小“马扎”上,左手扶着琴身倚在膝盖处,手指上套着铜环用来调弦,右手或急或缓地拉动琴弦,一双手修长而有力,正是它们灵活地奏响了这如此美妙的纶音。那把二胡看来也颇有些年头,油漆斑驳,木材颇有磨损,一些部位已然发黑。从老人拉琴娴熟的程度推论,它一定伴随着老人饱经风霜了。老人脚下,静静躺着一个呈长方形木质琴匣,盖子敞开着,里面稀疏地散布着些硬币和小面额纸钞。
  老人只是旁若无人地操琴,仿佛周遭的一切俱与其无关,全身心地沉浸在琴韵的境界当中了。他先拉了一段《天仙配》——任谁都耳熟能详的曲子,其后圆熟的琴声欢快却带些凄凉,灵动中又偶尔滞涩。但只短短一瞬,简单过门之后,琴音转为高亢激越。可惜我不通音律,不知是何名曲,只觉气势如虹,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十面埋伏的古战场,琴音全作金声振玉般的绝响。此刻老人拔弦、拉琴的手迅捷得让人目不暇接,却又有板有眼,纹丝不乱。忽然,随着一阵密如急雨、迅若奔雷的高潮过后,琴声戛然而止,让人顿悟,他刚才拉的似乎是名曲《赛马》。停顿片刻后,老人调整了一下姿态和心绪,又继续抚弄,但此时风格已然迥异,变得异常凄绝与苍凉,层层叠叠,拉不尽凡尘俗世里的悲凉,抚琴人却极为冷静从容。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这一定是“瞎子阿炳”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了。
  红男绿女堆中拉琴的老人,嘈杂市声里不同凡俗的琴韵,颇引来路人侧目。有人疑惑地探头张望,有人摇头一笑而过,还有人脸上顿时作出不屑和鄙夷的神气。两个时髦的女郎经过,指指点点,不知说了些什么,轻浮地笑得花枝乱颤。自然,更多营营役役于利益得失者是于身外视如无睹的,但始终未能出现常见的城市人围观看热闹的“盛况”,也许是因为拉二胡既不“摩登”又少有观赏的“价值”吧。然而,也有人出于怜悯或“不忍”,走过去往琴匣里很响地掷一块硬币,心满意足地离去;也有人收敛起轻薄的笑容,小心翼翼地绕道而过,仿佛恐怕自己动静过大,惊动了老人;也有人像我这样神情肃穆,屏声息气地在一旁伫立聆听,长久地舍不得离开。可无论人们态度如何,老人却既不因受冷落而郁闷不平,也不为得了“施舍”而作出乞怜的姿态,甚至不曾基于旁人的尊崇和欣赏而自得,他只是一个劲地拉着、拉着,沉下眼睑,独自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与陶醉,以及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的心境。
  此处不乏扮可怜状博人同情、肢体人为地扭曲残疾教人可怜、甚至强打恶要使人厌恶的种种乞丐。可拉胡琴的老者,即使算“乞丐”,也是最文雅最具诗意的那一种吧!但我依然不将其视为乞丐,而宁愿当作一位有着人格尊严的老人,任何施舍或怜惜的念头,都是对他的侮辱和亵渎。他用劳动换取着应得的报偿,却决不强求。念及此,我轻轻地走上前去,慢慢蹲下身来,将一张十元的纸币放在琴匣里,自以为微薄而无礼。
  闹市里一位老者拉胡琴的唯美意象,其满满的正能量仿佛承载了整个城市的悲哀,他让人暂时地从尘世的喧嚷中得以解脱,让心灵短暂地沉静一瞬,诗意地栖居一回,那价值无可估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