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气”不好笑 “笑”里藏着毒 |
多国年轻人迷上吸食“笑气”,短暂快感换来的是瘫痪 |
|
近来各国都出现有人因吸食“笑气”成瘾、进而导致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甚至死亡的案例,引发公众关注。“笑气”其实是一氧化二氮的俗称,可用于奶油发泡、麻醉手术。大量吸食会导致身体麻木,丧失行动能力,甚至死亡。记者调查发现,各国对“笑气”的监管政策不一,但由于其危害越来越大,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加大监管力度。 多国出现吸食“笑气”导致瘫痪死亡案例 不久前,赴美女留学生林娜(化名)的一篇题为《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了首都国际机场》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林娜的亲身经历,引起了不少人对于“笑气”的极大关注。 “就是放松自己,应该不会有什么危害。”一名从4年前就开始尝试“笑气”的吸食者如是说。记者发现,“笑气”已经在国内流行几年时间,吸食者瘫痪的案例也并非个案。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物质成瘾诊疗中心,从今年5月至今,已经收治了三例“笑气”依赖患者住院。 十八世纪末,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戴维在吸入一氧化二氮后,不由自主发出笑声,并手舞足蹈,故将其称之为“笑气”。 在英国,2006年到2012年期间,该国共发生17例与吸食“笑气”有关的死亡案例。2012年8月,伦敦北部一所中学的一名17岁男生在好友聚会上吸食“笑气”,突发心脏病并陷入昏迷,一个月后死亡。后来调查发现,他吸的“笑气”罐内混入了其他气体,包括丁烷。 在泰国,“笑气”在2008年至2009年前后被外国游客带入该国。在外国游客集中的曼谷考山路、泰国南部海岛等地是吸食“笑气”的“重灾区”。泰国媒体2014年在考山路拍摄的视频显示,商贩携带笑气罐,通过奶油枪将“笑气”注入气球出售,不少游客或泰国本地人在路边吸食。 而在美国和日本,也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吸食“笑气”。
学名一氧化二氮,经常吸食可致人上瘾 “笑气”学名一氧化二氮,无色,微甜。少量吸食后有轻微麻醉作用,会使人发笑,产生幻觉,大量吸食则会导致身体麻木,丧失行动能力,甚至死亡。“笑气”在英国还常被叫做“甜气”“嬉皮士可卡因”,经常吸食可致人上瘾。 其实,一氧化二氮最多的用途是,安装在奶油枪、裱花瓶上,用于发泡。一氧化二氮在医学上,曾作为麻醉剂应用于医学领域,但是因大剂量使用其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现多作为辅助麻醉剂应用在口腔临床和人流手术中。 然而“笑气”的这一化学性质,近年来被国外一些年轻人“开发”,将其打入气球中,直接进行吸食,称之为“打气球”。总部位于伦敦的独立调查机构“全球毒品调查”2016年度报告显示,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中,“笑气”受欢迎度排名第七。 实际上,“笑气”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好笑”。吸食“笑气”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好比煤气中毒,是不可逆的,长期吸食会导致智力、视听功能障碍,导致神经损伤,行走困难,吸食者还可能因缺氧而昏迷甚至死亡。“全球毒品调查”报告表明,4%的吸食“笑气”者曾出现过四肢麻木、眩晕等症状。在一些娱乐场所,由于吸食“笑气”致幻而产生的斗殴、纠纷类警情呈上升趋势。 各国管控力度不一 中国处于监管盲区 鉴于其危害,一些国家已对“笑气”的滥用进行管控。 在英国,向18岁以下未成年人提供“笑气”是违法行为。去年英国还颁布《精神刺激物质法案》,进一步加大对非法销售“笑气”的惩治力度。法案规定,以消遣刺激为目的生产、销售、进口、占有“笑气”等行为均属违法,违者最高可面临7年监禁。 不过,年轻人吸食“笑气”的行为并未完全绝迹。在今年6月举行的格拉斯顿伯里露天音乐节上,一些年轻人甚至明目张胆叼着气球,《每日邮报》报道称摇滚乐迷们“用笑气当早饭”。 在日本,和歌山县和鸟取县在2015年通过条例限制销售“笑气”。2016年2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宣布,除医疗用途外,禁止制造、进口、销售、持有和使用“笑气”,违者可以处3年以下徒刑和300万日元(约合2.68万美元)以下罚金。 美国也越来越重视“笑气”的销售和使用监管,但监管效果不佳,“笑气”监管基本仍游走在灰色地带。 由于“笑气”尚未被列入“毒品”之列,属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管辖,所以监管力度不大。总体看,虽然法律明确规定吸食“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的,会造成人体兴奋并成瘾的”毒品属违法行为,但规定因正当理由“可以合法持有、销售和使用‘笑气’”。据美国权威机构整理,美国30多个州有对“笑气”明确监管的法律。大多数州均将运输、销售、赠送、购买非医学使用的“笑气”等定为违法行为,并有相应处罚措施。个别州允许销售和购买“笑气”,但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 在泰国,对吸食“笑气”者尚未有惩戒措施,但法律禁止未经许可私自销售“笑气”。 目前,“笑气”在我国仍处于监管盲区。不少医疗、禁毒界专业人士表示,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适当的管控措施,防止“笑气”被滥用给社会带来危害,特别是防止危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