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速读潍坊·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城事
 
标题导航
拉土大车天天掉“渣”
他把风筝扎成艺术品
潍坊天气
9所民办机构接收高考复读生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7年07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把风筝扎成艺术品
  王永训正在全神贯注地制作风筝。




  从扎制风筝手艺人到潍坊风筝产业化带头人,王永训的一生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风筝就像是我的生命,我会一辈子坚守这门手艺,让更多的人喜欢它,并将其传承下去。”7月15日,记者走近这位大师,倾听他和风筝文化的故事……
  风筝要做成艺术品
  7月15日,记者来到寒亭区杨家埠王永训的店铺,各种各样的风筝让人目不暇接,柜台上还摆满了王永训近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王永训正在制作间内全神贯注地扎制一个龙头风筝。
  王永训告诉记者,这个龙头风筝是杭州一名客商特意来此订购的,要求他亲手制作。虽然7月份属于风筝制作和放飞的淡季,可是他店内却仍有不少订单。“这些订单大部分来自外地客商,他们主要是买来摆放在家中或者店内,用以观赏。”王永训说,他的一个龙头风筝从扎制到调试放飞,起码要一个月左右。他要求不仅要做能飞起来的风筝,还要做成一个艺术品。
制作风筝获得商机
  1972年出生的王永训从小就喜欢绘画,对风筝更是“情有独钟”。1989年,王永训到杨家埠风筝厂当学徒工,这才正式接触风筝,并掌握了制作风筝的全部程序和技巧。由于效益不好,他不得不又到一家机械厂上班。
  直到1992年,王永训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忙做一些风筝。这批风筝制作完成后,不仅对方十分满意,王永训自己也获得一笔收入。从那时起,王永训便产生了自己动手扎制风筝的念头。
  王永训笑着说,当时他拿着36元钱,到附近店铺买了不少材料,然后自己制作风筝出售。没想到几天就卖光了,竟然赚了100多元钱。此后,他的风筝渐渐卖到了省外,还到外地展览,其中一次展览仅门票收入就40多万元,这让他看到了风筝文化的商机。
坚持手工扎制风筝
  正当王永训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次到外地办展览遇上水灾,他损失了10多万元,为此欠下了外债。“那时我几乎感到绝望,但我并没有放弃。”王永训说,此后他不断改良创新自己的风筝,直到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并获得了不少奖项,他的名气才渐渐大了起来。
  之后,王永训的风筝远销至欧美以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事业越做越大。“尽管现在有不少机器制作的风筝,但我还是坚持传统手工制作风筝,讲究四大技艺:扎、糊、绘、放。”王永训认为,这才是他的风筝能走向国际的关键原因之一。
风筝花灯结合创新
  王永训成了潍坊风筝产业化的带头人,但他从没有停下自己的创新脚步。他将风筝和花灯相结合,这样风筝在白天和晚上都可以放飞。“像在风筝上安装灯泡或者LED灯,随着灯光变化,风筝在晚上放飞时更加好看,成了另一种放飞‘艺术’。”王永训说。此外,他还创新使用一些泡沫类材料制作龙头风筝的牙齿和眼睛等部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王永训看来,作为一名风筝手艺人,最重要的还是对技艺的发展和传承。这些年,他教出的学生起码有上百人,直到现在,他的风筝店铺和厂房内都有学生参观学习,他也经常到学校里免费教孩子们扎制风筝。“我觉得风筝就像是我的生命,我会一辈子坚守这门手艺,让更多的人喜欢它,并将其传承下去。”王永训坚定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