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儿童的咒怨已成社会隐患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调查显示,11.4%的孩子称希望自己父母一个月内离世,明显高于中国年平均死亡率千分之七。而且,年龄越小,比例越高,年龄越大,比例越低。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越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开的伤害感受、怨恨程度越深。这一数据来自日前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下称“《白皮书》”)。 (7月22日人民网)
父母“离子打工”对孩子的伤害有多严重?“11.4%的孩子称父母已死”便是答案。或许,这只是出于玩笑或气话,但孩子的内心从来都是一面镜子,其映照出的是父母责任的缺位。这提醒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应该好好反思一番了,怎样才能让自己避免成为孩子心中“该死”的父母。 事实上,“离子打工”造成留守儿童亲情饥渴甚至滋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能保证每周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占总人数的47%,但仍有4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的频率在一个月到一年内,更有甚者,从未联系过,这便导致近半数留守儿童望眼欲穿,更严重者,还会对父母或家庭心生恨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高达6100余万人。毋庸置疑,如此大的群体,或多或少会存在心理问题,如若解决不好,后果难料。 《白皮书》还显示,有9.3%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亲或母亲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把城镇的留守儿童纳入进来后,这一比例升至9.7%。这说明,因为留守造成的亲情淡薄,孩子视父母为“路人”的情况跟经济发达程度并不呈正相关,城镇甚至比乡村还严重。 此外,对于“留守与孩子遭受他人欺负”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处于缺母留守状态的学生最易受到欺负,达58%;其次是完全留守(父母均不在身边)54%,再次是缺父留守48%。不难发现,留守确实降低了孩子在人群中的地位,使其更加弱势,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这无疑会使留守儿童本就堪忧的心理状态雪上加霜。 无论如何,孩子总是无辜的,不能因为这因为那而让他们应有的亲情受伤,成为无人关爱的“孤儿”。笔者认为,必须从制度设计和亲情关怀入手,实现“解铃还须系铃人”:一者,从政府的角度,应通过财政出资或引入社会资本等种方式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全方位管护,尽可能使其与父母的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能够离得更近些;二者,千方百计让随迁子女就近入学等惠民政策落实地更顺畅一些,真正让孩子们在城里上学、就医等不受身份歧视;三者,为父母者,也必须要从自身找原因,切实认识到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是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大人们去用心经营。若放任不管,只会流于荒芜乃至于心生恨意。 父母活着,在孩子心中却已经死了,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对此谁都不能无动于衷。
|
|